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逊之改弦易辙(3)

乾心论道 客笑而还 1215 字 2天前

对啊!

王承先是很清楚丁夏的治政措施的。

所以他听着那兄弟两个解释境遇的时候,很容易就明白了这件事的真正原因,责任确实该归于丁夏。

可是,陈仲是怎样一眼得知的呢?

难倒此前陈仲曾悄然到访过武次郡,在郡中详细走访过?

陈仲迎着丁夏的疑惑,王承先的好奇,微微一笑。

多日之前,他曾与董志张一道经过武次。

那时正值暑热。

陈仲曾因田地里的农人脸上表情生动,而对董志张称赞丁夏治理武次郡的成就。

不客气地说,陈仲返回蓬莱后,武次郡是陈仲在蓬莱见到的最好的地方。

但寻常人,谁愿意在高悬的夏日之下,仍在田间劳作?

即便是最勤劳的农夫,也知晓趁着早、晚,太阳升起前、刚落下的时辰,将田间的农活做完,最热的时段便可以躲在家中、树下。

偏偏,当时二人行舟过此,田间却有数不清的农人不知躲避酷暑,反而为陈仲二人表演何为表情生动。

若要陈仲认为那些人都是傻的,除非陈仲傻了。

除去逼不得已,生计所迫,根本不必去做它想。

董志张或许想不到这些。

但在陈仲眼中,只存在要不要说的问题,不存在看不看得出的问题。

听得陈仲娓娓道出前事。

丁夏羞惭无地。

王承先则大为敬佩。

周围众人更是纷纷生出了名不虚传之感。

本就对陈仲十分仰慕的张机,此刻也再无疑惑,眼前这位看起来“不够老”的前辈,必定就是陈仲!

“《太史公书》可为管子列传,又岂吝于一桑?而终无桑弘羊列传者,当别于此乎?”

陈仲指着那得了救治时不觉得幸运,直至得到黄金时才“知晓感恩”的兄弟俩。

管子与桑弘羊都兴利,都辅佐君主使国家富强。

但管子之于齐国,是使百姓与国皆富。

桑弘羊之于前汉,则是使国用足而百姓疲敝,若非如此,孝武立冥土即便未成,又何至于成为污点?

太史公记载的“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果真是为了“不虚美”、“不隐恶”而客观记录的赞美之词吗?

那恐怕要看看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