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你的作品也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新的创作领域。”卫念晓笑着说。
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卫念晓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她开始思考如何将更多的东西方哲学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以及如何让作品更好地在全球传播。
她的下一个计划是创作一部以爱与救赎为主题的作品,将佛教的慈悲思想、基督教的救赎概念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思想融入其中。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她开始了一次环球文化之旅。她走访了许多佛教寺庙,感受那里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僧人交流佛教教义中的慈悲与宽容。
在一座古老的寺庙里,她看到僧人们默默地诵经,为众生祈福。她坐在寺庙的角落里,静心聆听,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
然后她又来到欧洲的一些古老教堂,参加弥撒。教堂里的唱诗班歌声悠扬,教徒们虔诚祈祷的样子让她深受触动。
她与神职人员探讨基督教的救赎思想,了解它是如何影响西方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她深入到中国的古籍研究机构,查阅古代典籍,与国学大师们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思想。
所有这些调研和体验都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再次开始创作。
这一次,她笔下的故事围绕着一个经历了战争创伤的世界展开。主角是一个名叫艾丽的女孩,她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从此陷入了仇恨和绝望之中。
故事中,艾丽遇到了一位神秘的东方智者,智者用佛教的慈悲思想开导她,让她学会宽容和放下仇恨。同时,她也结识了一位西方传教士,传教士传达给她基督教的救赎概念,让她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我救赎重新获得新生。
而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仁爱思想影响下,艾丽开始关注身边的人,用爱去温暖这个被战争破坏的世界。
在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卫念晓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三种哲学思想的融合需要更加精准的把握,同时故事的情节也要更加紧凑和感人。
她经常为了一个情节的设计而绞尽脑汁,为了一个哲学概念的准确表达而反复推敲。
稿子完成后,她先拿给身边的一些朋友和专家看。大家都被这个宏大而独特的故事所震撼,但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念晓,在三种哲学思想的过渡上,有时候会显得有些生硬。你需要再调整一下。”一位专家指出。
卫念晓仔细思考后,意识到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这些过渡部分进行润色和修改。
当这部作品终于准备出版时,已经距离她上次出版作品过去了两年。
出版社对这部作品寄予了厚望,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宣传。海报贴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线上的宣传广告也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