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作品的即将出版,宣传工作再次启动。这次,由于卫念晓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宣传规模比之前要大得多。
他们不仅在国内的各大文学论坛、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预热,还与国外的合作方一起联动宣传。各种精彩片段的发布、作家访谈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再次出现。
“卫念晓这次是不是玩得太大了?存在主义哲学这么复杂,她能融合好吗?”一位网友在论坛上质疑道。
“感觉她只是在卖弄哲学概念,故事肯定会很枯燥。”另一个网友附和着。
卫念晓看到这些评论,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她已经不像上次那样慌张了。她平静地在社交媒体上回应:“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冒险,我愿意接受大家的批评,但也希望大家在作品出版后再做出评价。”
作品正式出版后,书店里排起了长队,很多读者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为快。
那位之前给她写信的年轻作家也买了一本,读完后他再次给卫念晓写信:“卫老师,您这次的作品简直是一部杰作。您让我看到了哲学与文学融合的无限可能。我为之前的担忧感到惭愧,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用心创作,就能打破一切质疑。”
很多读者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卫念晓的新书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思考。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孤独,但从来没有像书中人物那样深入地去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一位读者写道。
“原本以为存在主义哲学很难懂,但卫念晓通过故事的讲述,让我像是学习了一堂生动的哲学课。”另一个读者评价道。
小主,
国外的读者也对这部作品给予了积极的反馈。
“卫念晓再次用她独特的写作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东方文化对西方哲学的独特诠释。”一个外国读者说道。
随着作品的大卖,卫念晓的名字彻底在国内外文学界站稳了脚跟。她开始收到各种各样的邀请,参加文学节、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在一次国际文学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卫念晓站在舞台上,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
“我从一个想要尝试探索哲学与文学融合的创作者,到今天站在这里,经历了很多的挑战与质疑。但我始终相信,文学和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都在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奥秘。”她的声音在礼堂里回荡,台下的听众们都静静地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在这些活动中,卫念晓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来自法国的作家皮埃尔,他对卫念晓的作品非常欣赏,两人经常交流创作心得。
“卫,你的作品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东方文化和西方哲学。我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许多新的创作灵感。”皮埃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