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城市后,她又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看着那些行色匆匆的白领们。在一家拥挤的咖啡店里,她注意到一个年轻女孩。女孩独自坐在角落的位置,面前放着一杯已经凉掉的咖啡,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女孩不停地在手机上滑动着屏幕,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只是在无意识地消磨时间。
卫念晓轻轻地走过去,问道:“你好,我可以坐这儿吗?”
女孩抬起头,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
“你看起来有些心事,是工作压力太大了吗?”卫念晓试探性地问。
女孩苦笑着说:“也不全是工作的事。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忙忙碌碌,却感觉自己很孤独,好像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卫念晓感同身受地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有时候我们身处人群之中,却比独自一人时更加孤独。”
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对话不断充实着卫念晓的创作素材库,她开始闭关创作。房间里堆满了资料和草稿纸,她每天坐在书桌前,一写就是十几个小时。
她塑造了一个男主角叫林宇,林宇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青年,过着看似充实却内心空虚孤独的生活。在他的世界里,工作是无尽的忙碌,社交是表面的应酬,他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这些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林宇在日记中写道,他的字迹有些潦草,反映出他内心的迷茫。
卫念晓精心构建着故事的情节,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融入其中。例如,林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问他:“你是否真正思考过自己的存在?是按照别人的期待而活,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在描绘乡村老人的部分,她将老人的孤独与对亲情的渴望和存在主义中的自由与选择相联系。老人虽然孤独,但他选择坚守在故乡,等待孩子归来,这是他对亲情的独特坚守,也是他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的一种意义。
在创作过程中,卫念晓又陷入了和之前一样的沉思与挣扎。有时候她觉得某个情节的哲学表达不够深刻,便会推翻重写;有时候她又担心故事性被哲学思想淹没,从而反复调整两者的平衡。
稿子逐渐成型,但卫念晓还不满意。她再次找到之前给她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们,请他们提前阅读并提出批评。
老师们惊讶于她的进步,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念晓啊,在哲学思想的深度上,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在人物的发展轨迹上,还可以再曲折一些。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在寻找存在意义过程中的挣扎。”一位老师说道。
卫念晓虚心接受了这些意见,又埋头修改起来。
与此同时,外界对她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之前的读者们在各个平台上询问她新作的情况,出版社更是早早地就和她预约好了出版事宜,只等她的完稿。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新作品完稿了。当她把稿子交给苏樱桃时,苏樱桃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
“晓儿,这一部比之前的更加震撼人心。你真的又进步了。”苏樱桃激动地说。
卫念晓笑着说:“苏姐,还得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