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1573年—1620年)朝堂除了上述事件外,万历朝朝堂上还有以下主要事件:
京察与大计
- 京察:是明朝对京官的定期考核制度,万历年间的京察往往成为朝廷各派政治势力互相倾轧的工具。如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吏部尚书孙鑨、考功郎中赵南星等想借此机会整顿吏治,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官员,但因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引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孙鑨、赵南星等最终被罢官。
- 大计:是对地方官的考核,在万历朝也同样受到党争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考核监督地方官员的作用,一些有能力的官员可能因政治斗争而被黜,而一些庸碌之辈却能通过关系等手段留任。
矿税使事件
- 万历二十四年起,万历皇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派遣大量宦官为矿税使,到各地开矿征税。矿税使们在地方上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还引发了许多民变和社会矛盾,遭到了朝堂上许多官员的反对。但万历皇帝不听劝谏,坚持推行这一政策,使得朝廷内部围绕矿税使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加剧了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和社会的不稳定。
梃击案
- 万历四十三年,一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欲行不轨,后被擒获。这一事件引发了朝堂上的轩然大波,东林党人等认为这是郑贵妃及其党羽企图谋害太子的阴谋,而另一方则试图掩盖真相,将张差定为疯癫之人。此案虽最终以张差被处死结案,但背后的政治斗争意味浓厚,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和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复杂矛盾。一些主要事件:
万历新政
- 背景: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初期,面临着财政匮乏、土地兼并严重、边防松弛等问题。
- 内容: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考成法;经济上清查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加强边防,任用戚继光等名将。
- 影响:使明朝的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边防巩固,国家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
国本之争
- 背景:万历皇帝的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郑贵妃生子朱常洵,万历皇帝欲立朱常洵为太子。
- 过程:朝臣们依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双方争论长达15年,期间万历皇帝与朝臣多次发生冲突,许多官员因上疏争国本而被贬斥。
- 结果: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被迫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
万历三大征
- 宁夏之役: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副总兵哱拜与当地官员的矛盾激化,发动叛乱。明朝派李如松率领大军前往平叛,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成功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局势。
- 朝鲜之役: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未避免“唇亡齿寒”,明朝两次派遣大军援朝抗倭。明军与朝鲜军队紧密合作,经过多年战斗,最终击败日军,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播州之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任命李化龙为统帅,调集20多万大军分兵八路进攻播州。经过数月激战,明军攻破杨应龙的海龙囤,平定了叛乱,加强了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东林党争
- 背景:万历年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一些正直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满现状,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明朝的统治。
- 过程:顾宪成等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批评时弊,得到了许多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了东林党。东林党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以及其他政治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在朝堂上互相攻击,争夺权力,斗争涉及到官员的任免、政策的制定等多个方面。
- 影响:东林党争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腐败和混乱,内耗严重,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萨尔浒之战
- 背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势力逐渐壮大,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