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章 第二把火总算烧起来了

黄子澄内心对傅钟的断案充满了敬佩之情。

明朝初期的科举,还是沿袭了唐宋以来的方式,八股文还没正式登场。明试科包含律令、《刑统》和断案等,只是不计考试成绩,不被众举子重视而已。

既然要考,他自然知道一些书面上的东西,但司法实践起来,就有点抓瞎。对傅钟天马行空的思维,感觉拍马也追赶不上。

他读书的聪明本自天成,任何书过了他眼,自然就能记住,这是天赋,嫉妒也没用。

青少年时代,每每习艺明经,疲累不堪之余,总会看一些休闲书籍,调剂自己的神经。其中就有唐朝张鷟断驴、北宋钱藻断士兵抢劫案子的故事。

张鷟当县尉时,有位百姓被路人割断系驴的缰绳,并且遗失了驴背上的鞍袋,搜寻三天仍无法寻获,只好报官处理。

张鷟得知后,苦思甚久,终于想出一计。举行竞赛,比赛规则是,在夜晚将驴松缰,凡驴能寻获主人所藏的鞍袋,就可获得五千钱的奖金。张鷟说:“这样一定可以找到失窃的鞍袋。”

到了比赛那晚,张鷟命参赛人松开缰绳任驴自行寻鞍,那头被路人割断缰绳的驴,却回到主人家,吏卒搜索住处,结果在草堆中寻获鞍袋。

钱藻任密云守备时,有两个在京的禁卫军士兵跑到通州去抢劫老百姓的东西,通州的官吏把他俩捉拿归案后,他俩拒不认罪。于是,州官将此事告诉了钱藻。

他俩仗着自己是禁卫军,受审时,态度蛮横,出言不逊。钱藻就叫甲兵站在大门外面,而单独留下乙兵来审讯,声色十分严厉,过了一会儿,拿起笔来记下了一百多字,好像是在记录乙兵的口供似的,然后,把他押了出去。接着,又叫甲兵进来,诈唬他道:“乙兵已经如实交待了,抢劫的事主要是你干的,所以,他应当释放,而你要依法处死!”甲兵不知道钱藻这是在骗他,就愤愤地说:“他本来是这件事的主犯,为什么要推到我的头上?”于是,甲兵如实交待了乙兵的犯罪行径,

钱藻又把乙兵叫进来对证,两人只得低头认罪。

两个典故,与傅钟判断绥德县邻里金钱纠纷案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