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以夷制夷

“我大明建立至今,还从未向任何强敌低过头。如今一个小小鞑靼就敢公开叫板,他们这是在找死!什么狗屁安抚,打了这么多年,从我爷爷手里一直打到我这一辈,早已是不可调节的矛盾,妄想让其放弃抢夺绝无可能。”

“外敌来犯,只要是大明百姓都要以抵御外敌为第一要务。如果瓦剌也如此,南边蛮子亦如此效仿鞑靼,难道都要一一安抚吗?记住,我大明不是汉朝,无需行什么安抚政策。敢炸刺儿,那就战!”朱允炆气势磅礴道,声音回荡在诺大的奉天殿,传进了每一位臣子的耳中。

武将们听得热血澎湃,恨不得现在就披挂上阵。张耽、李善长等老臣也是为之一振,果然朱家之人都是有血性的。

而齐泰、黄子澄等人,虽是嘴上不言,心中却不服,他们觉得朱允炆只是意气用事罢了,这是年轻人的通病,过上一段时间自然也就熄了火。

“齐泰!尔等作为大明新进肱骨之臣,本来朕念你们是朕恩师、从龙有功,许多事不与你等计较,但这不是你等不思进取,在朝堂满口胡话、大言不惭的倚仗。”

“国将不国,何来家焉。外敌来犯,我岂能任之杀我百姓、夺我田地,到头来还要安抚,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唐时就有言,君为舟,民为水,到底是载舟还是覆舟,得看君怎么做了。”

“你等目光短浅、思想狭隘,不过朕念在你们是为公心的份上不再计较,尔等莫要再言其他,当前就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打。其余事容后再议,胆敢再言,以战时动摇军心,军法论处!”朱允炆大声道。

“臣等遵旨!”众臣应答。

齐泰等人心中震惊,这还是朱允炆第一次对他们发火,威势着实不小。以前自己言及政事,就算朱允炆不认同,也会与其争辩,亦或者不予理睬罢了。

君心难测,看来以后得注意了,再不能以储君的相处方式对待新君了。

“方孝孺,你今日不曾言语,怎么,朕让你入朝难道是来看戏的?”朱允炆看着一言不发的方孝孺,点名道。

武将们心中一惊,皇上这是怎么了,难道刚才的豪言壮语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谁不知道方孝孺是齐泰等人的头儿,而且此人最是嘴硬,认死理。就算是老朱,他也照怼不误,毫不客气。

反观齐泰等人,也是一头雾水。按说方孝孺与他们是‘一伙的’,可此人自从调回京师,再也没有与他们来往有多密切,而且这些时日以来,他都沉默不语,在很多时候自己这些人都忘记了这个‘铁头’的存在。

“皇上,臣不语是因为臣想要说的话都被皇上说了,既然皇上与臣意见相同,臣何必再言。”方孝孺沉稳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臣们都不敢相信,这个书呆子竟然会同意打仗,他不会受什么刺激了吧。以前他可是反对打仗最积极的一个,张口礼仪,闭口休养。

“哦?难得啊,既然你主张战,那么想必也有些想法,具体说一下,也供其他人商议参谋。”朱允炆道。

此人思想、性子的转变朱允炆最是清楚,因为传旨的人回来告诉他,见到方孝孺的时候,他正赤脚走在田埂上,与穷苦农人一同劳作。

“臣不是主张战,当然也不是主张和。如果确要在二者中间择其一,当然臣还是主战。不过有更好的选择,能不战当不战。”方孝孺拱手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方大人怕是兵书看多了吧。要我说啊,对付元人就得用大刀说话,讲道理那套行不通的。他们要是讲理也不会隔三差五的抢东西。”常茂此时说道,在他看来,方孝孺与齐泰等人都是一伙的。

不过方孝孺并未理睬常茂,而是对着朱允炆说道:“皇上,鞑靼虽不是北元,但实力一点也不输于北元。北元当年看似强大,实则内部不合,各部之间多有间隙,因此在战时往往保存实力,出工不出力。”

“但鞑靼不一样,他们紧密抱团且目标一致,自诩为北元覆灭后的正统。他们的统治者乃尔不花本身实力不凡,之前的大宁战役大家都清楚,又有了前元宰相脱脱的辅佐,北元旧部大多归附于乃尔不花,现在的鞑靼已然成为当年的北元。”方孝孺先是客观阐述了鞑靼的实力,听得一众有经验的文臣武将连连点头,表示认同。

顿了顿,方孝孺接着说道:“当然与我大明相比,他们还不足为惧,只不过如果直接对鞑靼作战,我军难免会有损耗。因此,臣的意见是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方大人可否具体来说说。”兵部尚书徐辉祖闻言眼前一亮道。

“太祖皇帝覆灭北元后,草原分为鞑靼、瓦剌、阿鲁台三部,其中鞑靼与瓦剌实力最强,阿鲁台可以忽略不计。”

“这几年边关有消息传来,鞑靼与瓦剌一直不和,不断有小规模冲突发生,瓦剌的部落牧场不断受到蚕食,有心无力。”

“如此长久下去,鞑靼只会越来越强,最终未尝不会如当年的铁木真那般统一草原,对我大明构成威胁。”

“所以,我们不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背后扶持瓦剌,通过瓦剌来限制鞑靼,如此一来,我朝既无须出兵即可解除隐患,又控制了草原的势力均衡,让他们发展不起来。”方孝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