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朱清谷的话让天幕下的百姓好生羡慕,育种那也是大户人家等田地良多的才能够做到。

他们这一处薄地甚至不能留出点位置来育种,要不然今年的收成便要少掉一些,不能纳税或者是不够口粮了。

“我们当地会审定一些适宜种植的品种,如果地力肥沃,以及温光条件充足,就选择一些生产期长一些、丰产性好的品种。”

“什么是温光条件,就是温度和光照,很多人都知道如果暖和又有太阳之日,那些菜苗就会长得飞快,换做是谷物之类也是同样。”

“南方有不少地方是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甚至是三熟稻子。”

天幕下一些百姓一下子就睁大了眼睛,“若是能够到那些地方去耕种,那不是一辈子都不愁饿了?”

朱清谷又是放出了一张照片,一片绿油油的田地,里面的禾苗跟随着风水也高低起伏,最是赏心悦目不过了。

“……如果是在山区,那么就要选择抗瘟病虫害比较厉害、生育期比较短的品种。”

“还有一些人是会交替往复的让田地休息来恢复地力,如果前面是冬闲田,第二年就种一季水稻,然后还会种一季再生稻,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

“又或者是这一季种了水稻,到了后面又轮换种一些别的植物。”

“所以种地如何选用良种,如何保存良种也有很深广的学问,我在这里就属于班门弄斧了。”朱清谷笑了笑。

可是她说的这些对于秦汉时候的农民来说用处很大,就算是后面一点朝代的,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读的懂农书,可以接触到农书的。

天幕却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