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61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847 字 13天前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只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就在四大弟子讲完〈信解品〉以后,佛陀开口说话了,告诉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说:“善哉!善哉!”先讲出两句话,就是赞叹,说得好,说得好。第一个善哉赞叹他对实法的领解,就是说,你打工到最后终于回家了,对回家的一个领解;第二个善哉赞叹他对权法的理解。你回家以后,先打工赚钱是对的,这都合乎佛的心意,佛陀目的就是让你打工赚钱,再回归家庭。你的描述都是对的,你的描述跟佛陀的心意相符的。所以善哉!善哉!

所以他就说:“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你的确把佛陀的权法的功德、实法的功德讲得很清楚。但是,佛陀要补充的是下面: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只的功德。佛陀的功德甚深微妙,“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这不是你们阿罗汉钝根声闻所能理解的。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强调是声闻人不能理解呢?这个地方古德提出了两点来做一个说明:

第一个,约事修来说。佛陀教化弟子是五乘的根机,你只要受了三皈依,理论上你就是佛陀的弟子。你只要受三皈依,佛陀就开始把你列入摄受的名单当中了。但是本经所谈到的穷子喻只是针对二乘人。你看,佛陀把这个穷子带回家干什么?扫厕所。如果你是一个人天种性的,佛陀会叫你扫厕所吗?当然不会叫你扫厕所,扫厕所还不错的。要是人天种性,回家得先去种水果。你先去种苹果,得到苹果的果。你还没有办法调伏烦恼,先种水果,得到人天快乐。所以意犹未尽,就是说:第一,这个事修你只讲到声闻人,没有讲到人天种性的怎么样来回归家庭;第二,你没有讲到菩萨种性的。菩萨种性可能回家以后直接父子相认,就继承家业,然后再学习工作技巧,更好。所以从事修的角度,没有讲到人天乘,没有讲到菩萨乘的学习过程,所以有所不足。

第二个,从理观的角度,一心真如是遍满的。就是说,当穷子回家以后,注意!他虽然不承认这个是我的家,他自己止宿草庵,在外面盖一个茅蓬,但是记住,家永远都在,并不因为说我否定了家庭,家庭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真如还是在。所以,他没有把这个家恒常存在的观念强调出来,好像说这个家到后来才出现:你一开始是没有家的,在外面打工,打工到最后,扫完厕所,领知家业以后家才出现。是这样子吗?当然不对。家永远都在,不管你承不承认。所以,对于一心真如的思想,这种恒常存在的观念,也并没有强调说明。

从事修的角度也不圆满,从理观的角度也不普遍,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要补充说明,就讲了这个〈药草喻品〉。是这个概念。

庚二、广述成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讲〈药草喻品〉之前有一个前方便,看庚二的“广述成”,先广泛地做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有两段。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正明权实不可思议;壬二、结叹述成

壬一、正明权实不可思议 分三:癸一、法说;癸二、立喻;癸三、合法

其实佛陀的权法跟实法是同时存在,而且不可思议的。

癸一、法说

看经文。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佛陀在讲〈药草喻品〉之前,先讲理事无碍的观念,先做一个说明说:“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佛陀对于权法、实法,理观、事修得大自在。为什么呢?“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只要这个法你是得到佛陀传承的,比方说你受持五戒,受持十善,表面上的因缘只是成就人天,那人天的果报当然是虚妄的,因为它生灭。佛陀的虚妄跟不虚妄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会消失就是虚妄。你看空中的浮云,今天一看,它变出一个兔子,又变成一个龙。那为什么叫虚妄呢?因为它变来变去。所以,人天果报,佛陀认为是不真实的。

但是这个地方有强调一个观念:“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什么意思呢?这以下说明。

佛陀对于他所开导的一切法,刚开始是用善巧方便来强调契机,但是你只要接受这个法,它有一种力量,会慢慢地引导你到一切智地。就是说,你接受佛法以后,它有两种力量:第一个,会先达到你心中一开始设定的要求。我受三皈五戒,我就是要得到人天的快乐,佛陀会先满足你。第二个,你得到人天快乐以后,你过去受持的三皈五戒的那个法的力量还在,它会引导你慢慢地出离。这个出离心产生以后,最后一定成佛。这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

小主,

你看外道,外道也修布施啊。诸位!如果你去根据外道来修布施,布施完了以后虽然你也会生天,但是你跟佛弟子生天不一样。佛弟子因为修学佛法而生天。但外道从天上掉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他在修善法之前没有修三皈依。没有三皈依的时候,他得不到佛的摄受、法的摄受、僧的摄受。所以,外道虽然也修慈善事业生天,但生完天以后就没有了。

但是你依止佛法的时候,“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佛陀所规划的东西,你只要照着它操作,生天只是先满足你的需求,它一定会一步一步地引导你。你因为佛法而生天,等到你享受这个快乐以后,你慢慢地从快乐当中很自然会生起出离心;然后,成就涅盘以后,因为你这个法是佛陀摄受的,你出离心生完以后一定会发菩提心。佛陀的法是一层一层地去引导你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佛陀的教法不可思议,不是你们二乘人所能理解的。

前面是教法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讲佛陀的智证,佛陀所证的智慧不可思议。看经文。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那么佛陀您老人家怎么这么厉害,能够施设这么多的方便,而这么多的方便都能够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引导我们成佛呢?因为佛陀的智慧,亲自所证的智慧,不可思议;因为如来能够观知一切法的究竟皈依处,他能够知道究竟的中道实相,他也能够知道你心中的希望。他既知实法的中道实相,也知道权法:众生在想什么,你到底要什么。所以,他可以把你的需求跟佛陀的目标成功地结合起来,这就是佛陀厉害的地方。

就是,佛陀知道你很喜欢扫厕所,那没关系,你到我家来扫厕所。你到我家来扫厕所跟你到外面扫厕所是不一样的,你到外面扫厕所你就什么都没了,你回到我家来扫厕所,我迟早一定会让你继承家业的,只要你这个家住得下去。所以佛陀能够把众生的需求——权法,跟佛陀的目标,做一个正确的连接,然后示诸众生一切差别智慧。所以我们看佛陀的佛法的安排,是有短期的效果跟长期的效果。短期的效果,它先满足你的需要;长期的效果,当然就是究竟成佛。

那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佛陀不在了,就是这个人不在了,只有法在。就好像大医院,药在,医生不在。所以现在我们最大问题就是,修学的次第没有人帮我们安排。比方说权实二法,我们应该先学权法还是先学实法?要是佛陀在旁边,佛陀说你应该怎么样、再怎么样。

比方说唯识学跟《楞严经》。唯识学当然是权法,唯识学广泛地说明整个大乘的因果,万法唯识。唯识学的概念就是怎么样?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是有颠倒妄想、有我法二执,但是没关系,佛陀开出无量的六度法门。你修布施,这个布施的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你就能转识成智,透过布施你就建立一种无贪的善根。他是透过法门来改造内心。这是唯识学,这完全是权法,一个一个对治。《楞严经》刚好相反。《楞严经》就是说不要这么费劲,直接地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直接从实法,直接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家,以不生灭心来修学。

所以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唯识学是站在妄心的角度来慢慢对治:没关系,我是内心不干净,我透过法门的修学,“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楞严经》是直接回归到镜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我们应该先修什么?这个问题就在这里。有些人说先学相宗,再学《楞严经》。原则上是对的,先修权法再实法。但是,我个人从事这么多年的教育,发觉这也不一定。因为有些人也真的是,他学了《楞严经》,知道内心本来清净以后再去修权法,他会更有力量。

所以,当充满实证的佛陀不在的时候,我们只能自己去尝试了。不过也没关系,虽然没有佛陀来带我们回家,但是从法力的摄受来看,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有法又有佛,那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佛、只有法,我们操作得当,也可以从权实当中得到受益。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的智证不可思议、教法不可思议。我们如果今天没有跟佛陀在一起,我们就失去了佛陀的智证,我们就善用佛陀的教法,也是可以的。

癸二、立喻 分二:子一、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子二、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我们再往下看。那么什么叫佛陀的智证跟教法呢?佛力跟法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我们看癸二的“立喻”,先讲出一个譬喻。

子一、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

我们看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