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121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575 字 5天前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五十六面,附表四十。我们看“圆教修行阶位——六即佛”这当中的第二,名字即佛。

天台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所必须面对的法界分成三大类,一个是众生法界,一个是佛法界,一个是心法界,这三大类。三大类当中,从修行的角度,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们可以从凡夫法界直趋佛法,然后在过程当中再去面对心法界,就是边走边修,遇到问题了再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凡夫直接趋入佛法界这种修法,智者大师说叫做缘修,因缘的缘。这是第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是,我们从凡夫先趋向心法界,先调整心态,强化我们的心灵的力量以后,然后再趋向佛法界。这个叫真修,真如的真。

缘修跟真修,当你选择以后,就有两种差别出现了。如果你选择的是缘修,或者你选择的是真修,这个时候有两种差别:第一个是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第二个是圆满跟不圆满的差别。

我们先看坚固跟不坚固。

缘修就是说,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直接面对因缘所生法。面对因缘所生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从因缘的定位,我们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我们要面对过去无始劫来所留下来的烦恼跟业力。所以,从因缘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内忧外患,内有烦恼、外有业力。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这样子有什么问题呢?就很容易受到外力跟内因的伤害而退转。

比方说你修布施,你要起烦恼了你就修不下去;就算你没有起烦恼,外面的人事稍微刺激你一下,你也修不下去,因为这个因缘所生法太过复杂。所以,从缘修的角度,我们将会面对无量次的退转。就是我们可能修了一段时间,然后马上就被打回原形,这个是缘修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不能把生生世世点点滴滴的功德积累起来,这是缘修的第一个问题。

那如果真修,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真修他先内观真如。真如是一个自性清净心,所以当他安住自性清净的时候,“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以,在安住真如以后,你再面对因缘所生法,虽然你也是面对烦恼、面对业力,但是这个时候烦恼、业力对你来说叫做如梦如幻。如梦如幻,你就不用刻意去对治它。你只要怎么样?不随妄转就可以了。所以真修就是说,他有强大的自性功德力的支持,他把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拉到一念心性来观察,这个时候变成如梦如幻。所以你的善根是直接安住在实际理地,变成善根不退。

这是真修的第一个好处——不会退转。

第二个,我们来谈圆满跟不圆满的问题。

缘修的人,基本上是心外求法的,他认为佛的功德是要去求的。因为缘修的定位就是,我是业障生死凡夫,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万德庄严,那我不断地透过六度来积累这种功德,所以这种是标准的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会落入一种法执的窠臼。就是说,本来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法是圆满的,但是我们有所得的心,就使令这个法变成不圆满了,我们自己把这个法变成不圆满。就好像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每一个法都像一个广大的大地,但是我们自己在大地当中挖了自己的坑,我们自己跳入这种坑洞里面。所以,我们执着布施,我们就跟持戒产生区隔;我们执着持戒,就跟忍辱产生区隔。

其实,佛陀设计六度的时候,法跟法是互含互摄的。它本来是互含互摄的,但是我们一种有攀缘心的人来操作,就变成各自独立了,因为你这种个人的倾向太过严重。就是你修布施,你的身口意就出现了布施相,布施相就不是持戒相;你强调持戒,你就失去了布施相……就是法门本来是圆满的,但是被我们操作成不圆满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态有问题,这个能修的心有问题——攀缘,而且是执着一个相状,而这个相状把我们自己给框住了。

如果我们采取真修就不会了,因为我们是从生灭的攀缘心而回归到一念心性。一念心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它是离相清净的,没有相状。所以,在真修的角度,他是站在无求的角度来求。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假借布施来开显我们自性本具的布施的功德;我们假借持戒这个修学的法,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这借相修心。所以,他法法消归心性的结果,他每一个法都是跟真如法界相应的,所以他在成就功德的时候是圆满的无上菩提。

也就是说,基本上,修行,你选择不同的过程,你就有不同的结果,成佛之道就是这样。不是看谁先修行了,不是这个意思。有些人修行很慢,然后又退回去;有些人是开始发心以后,他勇往直前到成佛,他不退转。这个就讲到缘修跟真修的差别了。

那真修就对我们很重要了,就《法华经》讲的一佛乘。那么什么是真修的真实相貌呢?我们这堂课就开始讲什么叫真修。就是,为什么它能够既坚固又圆满,它到底经历过什么过程?

小主,

我们看讲义,看名字即佛。

二、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蹉跎

如果我们要走上既坚固又圆满的菩提道,所谓的真修,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闻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跟小乘和人天乘是不一样的。你修声闻乘,你可以在山中,“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你可以自己觉悟无常,是可以的。但是真修的思想是不思议境。真如的思想,你只有透过诸佛菩萨跟善知识的传承,没有例外。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听闻大乘法,而了解无生跟不死的道理。其实无生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灭,就是你要先了解你内心当中那种不生不灭的真如,你先把这个了解。

我们凡夫,其实我们的心是真妄和合,真心是在深处,妄想是在表层。我们一般来说都是把妄想当作自己,就是迷真起妄以后就执妄为真。你看我们今天去吃一个好吃的东西,你说,欸,我现在很高兴。其实是你的妄想很高兴,妄想释放一种快乐的讯息。但这个妄想是由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它只是一时的想象,但是我们把它解读成“我很高兴”。然后别人刺激我一下,我们会解读成“我很痛苦”。其实那都是一种生灭妄想产生的一种感受跟想象。你要把这个妄想拨开来以后,弃生灭,才开始显出真常出来。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到我们的内心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因为这种生灭心不能代表“我”,那是一时的感受、想象、执着所捏造的一个影像而已,它是一种假相。所以你要修真修的人,第一件事情,“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知道这种生灭的妄想跟你是没关系的。

那么接下来呢?“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当然我们也不要去否定妄想,因为妄想,当它调伏了以后,它当体就是真心。就像波浪,你看到的是波浪,但是它调伏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平静的水。所以从这个即妄是真的道理来说,“翻恨自蹉跎”。我们回顾过去,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去攀缘这个颠倒妄想,起惑造业,枉受轮回之苦,真是冤枉。

所以我们从一种真如的修学角度来看,从这个偈颂来看,你要做的有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要懂得去分别真妄。你起一个念头,你要有能力去判断,这是生灭心,还是不生灭心。你要有判断能力。虽然你改变不了妄想,但是至少你要知道它是妄想。你连它是妄想都不知道,那你怎么修呢?你不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安住。

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只要是随境生灭的都是妄想,就是你的这个想象是外境给你的。记住!外境会给你快乐,它也一定会把这个快乐带走,所以这个东西不是你的,是你跟外境借来的。所以,凡是透过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任何的念想,这个都是妄想。

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心呢?就是你把所有的妄想都撇开以后,那种常住真心,那种不生不灭的明了的心性现前,这个就是你的自性清净心,这个是真实的心。它不随妄想生,它也不随妄想灭,它就是一念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就是真心。所以我们修《法华经》,第一个,你要知道怎么去观察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这第一件事。

第二个,你要能够直下承当。前面的分别真妄是一种理解,这以下就是考验你的信心了,信根了。你要知道,你要能够相信:众生本具的心性,就是诸佛所证的法身。就是“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赵州禅师,说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那个地方到处去访善知识。后来他有一天开悟了,他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我以前没有开悟之前,我去参访善知识,追求无上法门,无上的妙法;现在我才知道,无上妙法,你只要回光返照就找到了,你本来就具足的。我们以前被妄想迷惑了。

所以,诸位!我们跟一般学者最大的差别,我们是一个三宝弟子,所以明白道理以后你要怎么样?直下承当。“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就不要犹豫了,这个就是我的真如本性了。

所以,名字位,你怎么知道你进入名字位呢?两个标准:第一个,你会分别真妄,虽然你控制不了妄想,但你先知道它是妄想就够了;第二个,你能够对真实的心直下承当。这是表示你进入了名字位,这两个标准。

我们看外凡位的观行位,观行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