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120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032 字 5天前

己四、深信观成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八十六面,我们看己四的“深信观成”。这一段是佛陀指导我们一个初心菩萨,如何能够在《法华经》的修学当中踏出第一步,所谓的因位的功德。因位的功德就是先成就理观的智慧,果地的功德是要圆满法身的功德。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法身,先成就理观的智慧,先了生死。成就理观的智慧有两条路:一个是从信解,一个是从随喜。

先谈利根的,从信解下手。信解当中我们讲第四个,深信观成——透过信解最后观行成就。观行成就是什么相貌呢?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 ,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我们看深信观成的相貌。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所说寿命长远,就是听闻法身常住的功德就是我一念心性本具、自他不二的这样的一种道理,而产生“一念信解”,乃至于透过中间的“解其言趣”“闻持供养”,到最后“观行成就”。这种观行成就,从因位来说,只有一种情况——在定中成就,不可能在散乱心。也可能从诵经,也可能从静坐,反正他的心是寂静的,在定中或者是诵经的寂静心中一念相应慧的时候,他会出现两种相貌,就可以判定这个人观行成就。

第一个相貌,他见佛。他不是见一般的应身佛,他见的是报身佛,就是我们讲寿命无量的报身佛。那么这个报身佛在哪里呢?在灵鹫山的耆阇崛山,共法身菩萨及诸声闻众,围绕说法。这是见到报身佛,在定中见报身佛。这第一个相貌。

第二个,他见到了实报庄严土。在定中他见到娑婆世界,我们看到娑婆世界是有漏国土,但是他定中见到是怎么样?娑婆世界是变成实报庄严土。怎么知道呢?先看大地庄严。它的大地变成是琉璃地,而且没有高山大海,都是平坦的。那么这个大地的材质呢?这个大地是琉璃做的,但是这个大地的道路是用阎浮檀这种紫金色的黄金来作一个界限,就分成这个四面八方的道路。就是用琉璃地,但是用黄金来作界限,把这个道路给区分出来。这大地庄严。第二个,宝树庄严。大地之后就是宝树了,一重栏楯,一重宝树,这个宝树庄严。还有诸台楼观的庄严,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宫殿、楼阁各种依报的庄严。这些宫殿楼阁皆悉七宝所成。这些菩萨众,这些法身菩萨,就在宫殿、宝树、大地当中各自地活动。

“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那么深信观成的判定就是定中见佛,就是一个方法而已。定中见佛,而且见的是报佛跟报土。

但这个定中见佛,蕅益大师说,因为他是圆教十信位,了分段生死,还没有破无明,所以他只能在定中见,从定中出来他就见不到了。只有成就圆教初住,能够任运地见到,不管散乱心还是禅定中都可以见到,那是圆教初住。这个是圆十信,圆十信是相似法身,还没有真正成就法身,所以他定中见佛。

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讲得很多,他的意思大概是这样,他说我们修三乘的权法,功德出现的时候是见法。所以在三乘的修学,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修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六度也好,他的所观境悟入的是空性,不管是我空、法空,就是空性。所以你成就的时候是空性现前,你只有感到寂静安稳,你见不到佛陀的,三乘的果证没有一个人见佛的。只有一佛乘,它是从观心下手,才可以见佛,这是特别的地方。

就是说,三乘的果证是以见法为根本,而一佛乘的思想,因为它,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观心又观具,这个很重要。我们在观心的时候,是观一念心性“本自清净”,还要观一念心性“本自具足”。就是佛陀的所有依正二报,是我内心本具,是我内心所造。你要观到具足你才可以见佛。你如果只观清净,蕅益大师说,那这样子何异权乘?那你跟权乘有什么差别呢?你整天只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三乘的空性,虽然他一开始是心外求法,但是他最后的效果也是净化内心,他也是修清净。所以,他能够见佛,就是他观心又观具,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又观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他才见佛。

所以,我们要知道,见佛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是在相似位见佛。理论上是一定要到圆教初住,破无明证法身才可以见佛,那个是因为修理观的人特别。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一个人,你不管从圣道的自力法门,还是从净土宗的感应道交,要见佛只有一个捷径,就是从内心中去见佛,从理观。

这个世间上的确有些人比较容易往生,有些人比较不容易往生,这是事实。哪些人容易往生呢?因为他找到见佛的捷径,就是从内观下手,观照你一念心本自清净,观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你心具,是你念念念佛的时候创造出来,你这个人容易见佛。那你如果是从圣道门,你见到的就是十方诸佛,净土宗见的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一定要跟理观相应,这是捷径。你一旦心外求法,那这个就不是捷径了,那就是落入因缘所生法了,那问题就复杂了,非常复杂了。所以,三乘的果证是见法;一佛乘的果证,它一定有一个指标,见佛,并且见的是报身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戊二、灭后五品 分二:己一、粗格量后四品功德;己二、广格量初品功德

前面讲到“四信”,现在我们讲戊二的“灭后五品”。

前面的“四信”是利根人,他不必太多事修,他直接从理观下手,最后就是在定中见佛。定中见佛,就知道这个人理观成就了,入圆教的相似位了。那么,如果我们是佛陀灭度以后的五浊恶世的钝根人,怎么办呢?钝根人就必须要修“五品”了。他的事相就要多了,要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就是我们佛灭后的钝根菩萨修的。

己一、粗格量后四品功德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庚一、长行 分四:辛一、起随喜读诵;辛二、加教人受持;辛三、加兼行六度;辛四、加正行六度

这个地方先看长行。

辛一、起随喜读诵

长行当中先看“起随喜读诵”。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

这一段把初品跟二品一起讲,随喜品跟读诵品,但是它的重点在读诵,我们看经文就知道。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你听闻这个《法华经》一佛乘的因果,了解“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以后,能够信解而不毁谤,而且不但信解,进一步能够随顺观照而生欢喜。简单地说,就是信解,又观照又欢喜,那么这个就是初品随喜品,就是信解以后能够随顺观照,心生欢喜。经文当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初品的功德,因为佛陀再讲<随喜功德品>,另外安立一品来详细地说明,所以这里只是提出它的相貌。

这段经文主要是要讲读诵品的功德,我们看第二段就知道。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 ,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这以下我们看读诵的功德。前面讲随喜,何况是从随喜以后又能够受持读诵,一方面受持法义,一方面能够随文去读诵。那么这个读诵《法华经》的人,他就等同于用最恭敬的心来顶戴如来,就是用身业供养如来,把如来放在头顶上顶住。阿逸多!这个修学读诵《法华经》的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不须再为我盖任何的寺庙,或者建各种的僧坊(塔寺是供佛的,僧坊是供养僧众的),乃至于盖好以后用四事供养众僧。

为什么不需要呢?因为是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够发心,从随喜以后能够受持读诵《法华经》,他就已经是与起塔供佛、造立僧坊、供养僧众等同,那么也等同于以佛陀的舍利子来起七宝之塔。这个七宝塔是怎么盖呢?“高广渐小至于梵天。”它这个七宝塔就是金字塔形的,由下而上越来越尖、越来越小,从高广慢慢渐小,这个高度一直到大梵天。而且四周悬诸幡盖,还有各种宝铃,乃至于这个塔里面有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而且用种种美妙的音乐,还有箫笛、箜篌,这古代的乐器,乃至于各种的舞蹈戏剧,配合种种美妙的音声,来赞美佛陀的功德。赞美多久呢?赞美无量千万亿劫的时间。等同做这样的供养。

这个地方是对于读诵品的人来作一个说明。读诵品的人,你好好地读诵,就等于去为我盖塔、为大众师盖庙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蕅益大师解释说,初心菩萨“恐被事缘纷动,妨修正业”。为什么你读诵的人不需要去盖庙、不需要去建塔呢?因为你现在的定位,是一个进入因位修学的菩萨,你的重点在成就理观。而你理观并没有坚固,那你参加盖庙、去盖塔,就会被这种事缘所牵动,妨碍你的正业,因为你这段时间的重点是要建立心中的理观。你妨碍你的正业,这第一点。“若至后心”,如果你的理观已经建立起来,比方说你是第四品兼行六度,或者第五品正行六度,理观已经建立了,那么这个时候,“理观既熟,则涉外不妨内观,事资于道”,事修对你的道业有帮助。他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你今天不适合去建塔、去建寺庙呢?不是说建塔、建寺庙不重要,而是时机不对。你现在的正行是好好地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