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119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891 字 5天前

庚二、重颂 分三:辛一、颂格量功德;辛二、颂位行不退;辛三、颂深心信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八十四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

这一科是讲到 <分别功德品>。这一科的经文分两段,前半段是分别久修菩萨听完《法华经》所成就的果位的功德。《法华经》的果位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就法身。成就法身,又产生各种的功德妙用,这是前半段的正宗分。后半段就进入了流通分,就是讲到初心菩萨的因位的功德——因地的修学所成就的功德。因位功德又分成两段:第一个是“现在四信”,第二个是“灭后五品”。因位功德的重点不是成就法身,它是要成就理观的智慧,就是你从一个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凡夫,你因地要怎么样把理观建立起来。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如果你是利根人,你可以直接从信解下手,直接透过你的信解、观照,而趋向于真如的观照。这是利根人。一般我们这些佛陀灭度以后到末法时代的钝根人,从理观契入就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透过读诵、说法、六度这种事相的历练,才可以契入,就是从随喜下手。就是两条路:一个是从信解直接契入理观,这个是佛世的利根;而灭后的钝根必须从随喜,透过一些读诵等等的事修才可以契入。当然,最后结果是一样,都是到相似位。

现在讲到的就是“现在四信”的第一信,就是“一念的信解”。这个信解,到底是信解什么东西?说你学《法华经》,你到底相信什么真理?第一件事情,你相信诸佛所证的法身就是众生本具的心性,所谓自他不二。就是说,我这一念心跟佛陀的心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作用不同而已。这个就是信解。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从前面《法华经》的譬喻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有两种东西是本具的,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具足,这两种功能是本具的,就好像我们一念心中有一片广大的虚空跟一片无边的大地。这个虚空跟大地都是本具的,但是因为我们长时间没有经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凡夫的重点叫做心随境转,我们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放在追求外境上面,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心光外泄。我们内心的虚空跟大地长时间没有经营的结果,就是虚空是暗淡的,大地是冰冷的,就把我们内心的一念心性给荒废了。直到有一天,我们学习《法华经》以后,产生一念的信解,就是我们心中出现了第一道的光明,这个光明就照了两个东西:一者照了虚空,以空观显现虚空的清净;二者照了大地,以假观开显大地的本愿。

所以,从因位来说,如果从《法华经》的因功德跟果功德,我们因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修空观,一心即空的空观,先把虚空,暗淡的虚空,恢复清净,就是成就清净心,了生脱死。然后再用假观去开显大地的愿力,把那种无量的法身的功德开显出来。这要各种的三昧、陀罗尼、无碍的辩才、各种的善巧说法等等,就用假观开显大地的各种功德庄严。就是它是两个方向——因地强调成就清净心;果地强调成就菩提愿,跟众生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有一个禅宗的大德开悟以后,他讲一句话说,“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物豁然开”,其实这个地方就是讲《法华经》的因功德跟果功德。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破虚空。它这个虚空不是《法华经》的虚空,《法华经》的虚空是譬喻清净心。它这个虚空是《楞严经》的虚空,《楞严经》的虚空是譬喻三界有漏的果报。因为三界的有漏果报都是依虚空而住,所以你把三界的虚空打破了,三界的果报就消灭了。

所以,一个开悟的人一定会先成就清净心。理可顿悟,虽然理论上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因位的菩萨下手处偏重一心即空的思想,因为你要解决生死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透过一心的空观,再配合外在的四念处,理观事修。

总而言之,从因位的角度,就是我们现在因位的角度,要做的就是把你内心本具的清净心给启动起来。因为我们内心的那一道光明的观照,把清净的虚空的功能恢复。然后,了生死成就以后,开始去开显大地,“玲珑宝物豁然开”,就开显大地无量的功德庄严。所以它是两个阶段。我们现在讲的是因功德,是开显内心的清净的功德。这个地方有四个阶段,从“一念信解”到“深信观成”有四信。

那么,这一段重颂是指什么呢?是对“一念信解”的功德进行校量的一个重颂。这地方有三段。

辛一、颂格量功德

看第一段的“颂格量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精舍 以园林庄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格量“一念信解”的功德,这地方有两大段,第一段先别明五度的相貌。别明五度相貌,我们来先看第一段,讲到布施度。这个布施度是怎么修呢?

“若人求佛慧。”这个人基本上受了菩萨戒,他发了菩提心,发了无上菩提心,那么他用八十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就是千亿)这么多的劫数的时间来修习五度。

这当中先讲布施度。“于诸多劫中”,在前面所说的这个诸多劫中,他用财物跟资具来供养谁呢?供养佛陀、供养这些二乘的弟子跟大乘的菩萨,简单地说,供养佛法僧三宝。

他怎么供养呢?“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他用特别珍贵希有的饮食跟美妙的衣服,还有各种珍贵的卧具,就是四事供养,供养三宝。这是第一种供养。第二个,他甚至于用栴檀木,用非常珍贵的栴檀木建立精舍。这个精舍的周围还建立了各种园林,这个园林就是经行、打坐用的园林,来庄严这个道场。“如是等布施”,这包括前面的用四事供养三宝,建立道场来供僧宝安住,前面所说的各种殊胜的布施。“种种皆微妙”,这个“种种”包括质,也包括量。它的质地特别的珍贵,数量也特别广大,又特别的美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而且他还把这个布施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那么他提出这种布施,我们先来看看他这个布施的功德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我们从因缘所生法来说,校量布施的功德有三个重点:第一个,能布施的心。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他布施的心是虔诚恭敬的,应该是一个具有信仰的三宝弟子。他布施的心,对三宝是虔诚恭敬的。第二个,所布施的境。他所布施的境是佛陀,不是佛像,是佛陀,真实的佛陀,还有真实的阿罗汉跟真实的诸大菩萨。这可是一个殊胜的福田,所以他所布施的境也是圆满无缺的。第三个,他的辗转相续。他是布施一次还是布施多次?经典上说,他是经历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那就不是一次两次了,他的时间也是无量无边。

所以,我们看他的心境相续来说,这种布施基本上世间难比了。这是一个殊胜微妙的布施,他未来即将招感广大无边的福德。这种布施是非常殊胜的布施。这先举出这一个布施的功德,后面再跟“一念信解”做比较。这是讲到布施。

我们看第二段,讲到持戒。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这个人不但是修布施,他还持戒。他持什么戒呢?持这个“清净无缺漏”。“清净”指的是摄律仪戒,“誓断一切恶”,“无缺漏”是包括后面的“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把菩萨的三聚净戒全部如法地奉持,而且回向无上菩提。这样子的一个持戒是十方诸佛之所称叹的。

前面的布施在修习福报,这个持戒是修什么?修尊贵。就是你不但有福报,你会生长在有权贵的家族,就是你那个地位特别值得尊重,高尚的权贵。在印度来说就是婆罗门、刹帝利,这个都是属于尊贵的家族,这是持戒而来的。

我们看第三个,忍辱。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 怀于增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