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甩脸而走,就是为了警告这些媒体,不要乱写,不要拿他和李超人的关系进行炒作。
李超人现在的人设,还打理的很不错,陈兵没有必要去公开与他产生冲突。
而且以李超人一直打造的人设,他也会摆出一副仁厚长者的样子,绝对不会跳出来指责,陈兵摘了他的桃子,不敬老尊贤。
以李超人的老道商业经验,肯定明白商场之上没有那么多的温良恭俭让,他自己想要压价,被陈兵半路杀出截了胡,也只能认了。
至于李超人内心里,会不会把陈兵在小本子上记一笔,陈兵根本不想去猜,也根本就不在乎。
陈兵嘴上说,李超人是尊敬的商业前辈,但背后捅刀子的时候,却是绝对不会手软。
这次陈兵抢先拿下香江电灯,可不仅仅是抢下一块资产那么简单,也是在有意对李超人的商业版图进行阻击。
李超人的主业是地产,香江电灯虽然是以电力供应为主业,但其实在地产商的角度来看,却有极高的价值。
香江电灯历史悠久,又曾长期被腐资控制的,因此拥有的不仅是电力工厂,而且在香江的很多核心地段都有土地物业,升值潜力极大。
历史上,李超人就是把这些低价购入的地产、物业,拿出来进行了翻建,并借此大发横财。
香江已经发展了百多年,核心地段的资产,早就已经被抢夺一空,港府每年能够拿出来招标的土地,大部分都已经是九龙等新后开发地区的了,很少有核心地段的资产了。
香江许多次老牌企业的并购,其实购买方看重的都不是这些企业主营业务,而是他们拥有的地产资产。李超人更是这种操作的高手。
李超人经营还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他极为重视公司的现金储备,这与其他地产商,尤其是内地的许多地产商高杠杆借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保持现金稳定,李超人的商业版图,不仅是以地产为核心,还投资了大量的电讯、水、电等基础公用事业,以及超市。
这些行业统一的特点,就是拥有庞大而稳定的现金流,这诸多稳定的现金流,就成为了李超人商业版图的后背资金池。
历史上,李超人投资公用事业,就是从收购香江电灯上开始的。
陈兵这次捅的一刀其实还只是开端,未来陈兵只要有机会,还会继续去抢夺李超人的那些现金业务。
陈兵没有兴趣去地产业里和李超人斗,那不是他擅长的地方,但陈兵现在的资产已经不输李超人太多了,完全可以去抢夺他的这些外围屏障产业。
如果未来真的能够把这些产业都抢下来,恐怕这个时空的历史上,就不会有李半城了,也许还会出来一个陈半城也说不定。
陈兵在机场接受了采访,但这只是临时性的安排,还很难满足媒体们的热情。陈兵回到公司以后,为了维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又安排了一次专门的联合采访,之后就躲在了英豪的总部园区里,等待这波风潮慢慢过去。
对陈兵和英豪的深入报道,只是这波风潮的主浪,在陈兵开始低调装死之后,媒体的热情也开始向余波发散。
英豪的其他核心股东,同样不可避免的,被这些媒体拿出来大肆的报道。
李世豪是陈兵之外,第二大的股东,又与陈兵是同学,是一起创立英豪的核心人物,自然也被媒体重点关注。
李世豪同样也是年轻一代中,成功人士的典型代表,何况李世豪又是真正的香江本地人,自身也没有什么黑料或花边,因此报道的也是极为正面的。
基本上就是将李世豪形容成了慧眼识珠型的人物,凭借过人的眼力,早早就看出了陈兵的不凡,出钱出力辅助陈兵创立了英豪,也使得自己的身家,超越家族的积累。
至于赵平,也同样被媒体全面的报道,从他早年在灯塔的经历,到黯然回转香江,再到入股英豪重新出发,最终有了如今的地位。
在华人文化里,老师给学生打工的事情不多见,但老师引导辅助学生成就一番事业,却是值得大肆报道的佳话了。
文人一只笔,就看怎么写。
老郭相声中的段子讲的好,“我要和你睡觉,这是流氓;我要和你一起起床,这就是徐志摩。”
陈、李、赵都算是英豪的创始人,也早就是媒体报道过的英豪三驾马车,现在英豪风头正盛,没人愿意得罪这三人,对三人的报道基本都不算出格。
但媒体很快注意到了,英豪居然还有一位个人股东,而且一直没有什么太强的存在感,就是在英豪内负责所有代工生产业务的徐天风。
徐天风居然持有英豪集团千分之五的股份,虽然比三驾马车的股份少了一个数量级,但以英豪50亿美元资产来计算,他持有的股份,也有2500万美金了,核港币已经接近2亿了,这又是一个亿万富豪。
徐天风可不是英豪的什么创始人,在加入英豪之前,他只是一家规模中等的电子代工企业的老板,一年也就是赚个百来万港币,在富豪多入牛毛的香江,这种小企业主,几乎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徐天风就是凭借这个不算大的电子厂,一转身并入了英豪,并拿到了千分之五英豪的股份,几年之间,跟随英豪身价上涨到了亿万富翁。
英豪的三个创始股东,媒体一般是不会轻易得罪的,但对于徐天风,媒体就没那么客气了,很快就有一种声音出来,评价徐天风完全是走了狗屎运,搭上了英豪这列财富快车。
在这种评价的同时,还隐隐的表示,英豪用千分之五的股份,去收购这么一家电子工厂,是一次小小的失误,被人白白拣了便宜。
这种论调一出,很有市场,许多人都酸溜溜的表示,徐天风根本就不值这个价,完全是拣到了皮夹子。
当然,也有财务专家站出来秀专业性。表示早期创业公司的估值并不是这么估的。
徐天风进入英豪的时候,英豪刚刚成立的时间还不到半年,徐天风用自己的工厂,换得英豪的那点股份,放在当时的时点上,是比较合理的。
媒体一向不喜欢一面倒的报道,那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对于英豪的报道热潮,经过一段时间,其实已经有了日渐冷却的趋势。
徐天风的争议,来的正当其时,可以有效的引起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
在媒体的有意推波助澜之下,两派观点开始在媒体上进行论战,也有效的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参与了进来,提高了媒体的收视率和报纸销量。
这个话题,能够一时之间成为热点,其实是媒体有意炒作的结果,这就和网络时代,那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有意引战一样。
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件事本身,更看重的是这种论战能够带来的销量。
徐天风本人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媒体的围堵,他干脆就躲去了特区的工厂,避开这个风头。
只可惜,徐天风躲起来,并不能让这个风潮马上停息,徐天风实际只是一个符号,他本身并不是媒体真正关注的重点。
许多媒体甚至开始采访起各路工商管理的专家学者教授,就是要借着这个话题,来一波吃个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