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府试备战与科举征途

接着,他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大唐的壮丽山河,如“观那五岳巍峨,高耸入云,似天柱之撑天;黄河奔腾,波涛汹涌,若巨龙之蜿蜒。”描述繁华市井时则写道:“市井之中,熙熙攘攘,商肆林立,货品琳琅。丝绸锦缎,光艳照人;奇珍异宝,璀璨夺目。”在赋的结尾,他更是抒发了自己对大唐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嗟乎!身处大唐,如沐春风,享盛世之荣华,感家国之昌盛。愿大唐千秋万代,永享太平!”

这篇赋作,林逸通过巧妙运用汉赋的铺陈手法,将大唐的山河、市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辞藻华丽,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他对大唐盛世的深刻理解与深深热爱。

第三题才是关于经典诗书的理解与阐释。题目要求考生选取《诗经》中的一首诗,详细解读其诗意、诗韵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并结合大唐的社会风貌,阐述其在当下的意义。林逸看到题目,心中微微一定,他平日里对《诗经》的研读此时派上了用场。他略作思索,便选定了《关雎》这首诗。他先是以优美的文笔,详细剖析了《关雎》所描绘的男女之情,从初见时的心动,到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反反,再到最终的琴瑟和鸣,将其情感层次一一展现出来。接着,他又结合大唐相对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指出这首诗在当下对于人们正确对待爱情、婚姻观念的引导作用,论述得头头是道,洋洋洒洒地写满了好几页纸。

第四题则是关于时政方面的策问。题目大致是询问考生,面对当下大唐边境偶尔遭受的侵扰以及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一些民生问题,该如何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林逸心中一动,他想到了自己穿越前所学的现代管理知识以及对古代历史上诸多历史的研究。他先从加强边境军事防御入手,提出了要合理调配兵力、加强边防工事建设、培养优秀将领等一系列建议。而后针对国内民生问题,他主张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发展商业,同时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管,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百姓。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有宏观的策略,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让考官们在阅卷时不禁暗暗点头。

最后一题,便是此次府试中与唐玄宗重视师道这一背景紧密相关的命题。题目是这样的:

“当今圣上,尊崇贤师,以师道为治国之要。尝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国之昌盛,赖师之贤能。’ 今有一师,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性耿介,直言不讳,每于朝堂之上,对圣上之策有异议,或谏或驳,圣上皆以礼相待,从善如流。试论,如此师道,于大唐之兴盛有何深远影响?又当如何弘扬此等师道,使天下贤能之士皆愿为师,以育大唐之才俊?”

林逸看到此题,不禁眼前一亮。他深知唐玄宗对师到的敬重以及这种尊师风气对大唐的重要性。他思索片刻,便提笔开始作答。

林逸首先阐述了师道尊严对于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作用。他写道:“师者,乃传承文明之火种,开启智慧之明灯。在大唐,圣上以尊崇贤师为念,实乃高瞻远瞩之举。盖因一国之兴,在于人才,而人才之育,系于师道。”

接着,针对题目中所描述的那位耿直且直言不讳的师傅,林逸分析道:“此师虽性耿介,然其直言不讳,正体现其对圣上、对国家之忠诚。于朝堂之上,能对圣上之策提出异议,或谏或驳,而圣上皆以礼相待,从善如流,此等君臣之谊,实乃大唐之福。如此师道,可使朝堂之上,真理得以彰显,谬误得以纠正,政策得以完善。贤能之士见圣上如此敬重贤师,必更愿倾尽全力辅佐圣上,为大唐之兴盛贡献心力。”

在谈到这种师道对大唐兴盛的深远影响时,林逸进一步论述:“长远观之,此等师道将激励天下文人学士,以真才实学为追求,以直言不讳为品德。为师者,将更加用心育人,传授知识与品德;为学者,将更加尊师重道,勤奋学习。如此一来,大唐之文化将得以繁荣,人才将层出不穷,国家之兴盛自是指日可待。”

最后,关于如何弘扬此等师道,使天下贤能之士皆愿为师,林逸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曰重赏贤师。朝廷当设立专项奖励,对那些德才兼备、育人有功的师傅给予丰厚赏赐,以彰显其功绩,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教育事业。二曰宣扬师道典范。通过史书、诗歌、故事等形式,将那些尊师重道、育人有方的师道事迹广泛传播,让天下人皆知其贤能,从而心生向往。三曰完善教育制度。确保师道尊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给予师傅足够的教学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随着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林逸缓缓放下手中的笔,长舒了一口气。他回顾自己在这场考试中的表现,心中觉得成绩应该非常不错。他站起身来,随着其他考生一起走出考场。场外,阳光明媚,仿佛在预示着他此次府试将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而他,也满心期待着能够凭借此次府试的优异成绩,继续在这大唐的科举之路上迈进,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更多的法术神通,利用修仙者的独特视角和能力,去影响大唐,影响唐玄宗李隆基,尽量减少安史之乱的伤害,为自己穿越到这大唐来的这一场奇妙旅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