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税务局天天堵门口的王西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现在他老王家公司开了一个又一个,比谁都猛,还把蒙古不少亲戚都拉到塞国,共同致富。
大明的经济好不好呢?其实还不错,我们把大明的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四部分,便于看得更加清楚:
一、消费。洪武时期,大明的消费就是大家吃的粮食,加上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衣服这些。
这些年从塞国流入大明的商品,总额超过了六千万元。其中约有五成流入日本、朝鲜及北美各国,郑和下西洋后,有部分塞国商品也被纳入大明的朝贡贸易体系。
和原本历史相比,大明的朝贡贸易变得务实,看似还需要贴补一些,但夏元吉利用塞国产品价格的不透明(信息不对等),挽回来不少,起码没怎么吃亏。
二、投资。农耕时代几乎没有投资的概念,但现在对工商业限制没那么死,比如石油开采、炼油、轻工业(自行车之类)、房地产、船舶工业、冶铁、煤炭等领域还是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只不过投资规模普遍不大,全国的投资额度也才不过千万级别。
三、朝廷购买。这是个比财政收入更广泛的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粮食税收,还有因徭役支付的工钱,军火武器,马政开支,官员及军队粮饷之外的津贴。
在塞国的影响下,大明现在也不得不加强对于火器的研究与生产,但这部分开支巨大。
举个例子,大明的铁锭卖到塞国,大概是60-70元/吨;塞国的螺纹钢卖到大明,价格是3500元/吨。
这个没办法,塞国的钢材做的菜刀,把大明的军刀一砍两半。
火绳枪也只能用塞钢,但没有人家的高温熔炼技术,你只能靠手工一点点敲。虽然也有塞国的车床辅助,但塞国出口的刀具都是落后好几代的产品。
即便如此,这个项目也比洪武朝时期高很多。
四、净出口额。这也是这些年大明财政没被塞货冲垮的关键,因为大明掌握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如此一来,虽然塞国现在有了北部湾,但来自美洲的货物有九成五以上是从大明流入塞国的。
别的不说,单橡胶这一项,大明可算死死攥住了塞国人的卵袋。价格年年涨,涨到大明这边都觉得离谱,但塞国人就死扛着,来多少吃多少。
刘氢她们带回来的橡胶种子已经培育出来了,现在已经在四川、广西、云南、安南、台湾等地的种植园移种。可橡胶树不易种,而且至少六年才能产胶,对生长环境要求又比较高,目前塞国控制的地盘,最适合的就是安南和台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现在橡胶下游制品太多了,轮胎自不必说,什么水管、胶鞋、暖水袋、安全套、运输带、球胆等等,太多领域需要橡胶了,而且量都很大。
这还没算即将兴起的电气行业,那些电线的绝缘材料还得靠橡胶。
所以把这些转口贸易算上,大明的进出口竟然神奇地保持顺差。
尽管如此,大明在人口体量差不多是塞国六倍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也才一亿元左右。
而大明皇帝,有战略性忘记给员工加薪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