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大山的带领下,翠谷村的村民们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放弃希望。
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关。
随着自然灾害的逐渐过去,王大山又开始谋划着村子的未来发展。
他对村民们说:“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次困难让咱明白了,咱得多种些粮食,多储备些物资,以防万一。”
村民们纷纷表示赞同。
在王大山的带领下,翠谷村又开始了新的建设。
大家积极开垦荒地,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
同时,村里的各项产业也在逐步恢复和发展。
在经历了那段艰难的时期后,翠谷村逐渐恢复了生机,庄稼又开始在田野里茁壮成长,村里的产业也慢慢回到正轨。
可王大山心里清楚,要想让村子真正长远地发展下去,光靠发展农业和产业还不够,得让村里的孩子们都有文化、有知识才行。
这天,王大山把村里几位有见识的长辈和几个年轻的教师召集到了村里那间略显破旧的学校教室里,商量着怎么把村里的教育搞上去。
王大山率先开口,神情严肃又带着几分期望地说:“各位叔伯,老师们啊,咱翠谷村这一路走来不容易,现在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可咱不能光盯着眼前的吃饱穿暖、挣钱养家呀。咱得让孩子们有出息,有知识了,以后村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辈捋了捋胡子,微微皱眉说道:“大山啊,你这话是没错,可咱这村子条件有限呀,学校就这么几间破屋子,教具也没几样,老师们也不多,咋能把教育搞好呢?”
王大山点了点头,看着大家说:“叔,我也知道困难不少,可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咱先从改善学校的条件入手,我想着咱们可以组织村民们一起动手,把这学校的屋子修缮修缮,再添些桌椅板凳啥的。教具的话,咱们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实在做不了的,我去镇上、县里跑跑,看看能不能争取点支持。”
年轻的教师小刘接过话头说:“大山叔,这教学质量也很关键呀,咱村里孩子多,可现在就我们几个老师,课程都开不齐,孩子们好多知识都学不到呢。”
王大山沉思了一下,说:“小刘老师,你说得对。咱一方面可以鼓励村里那些有点文化的年轻人来学校当民办教师,先把师资力量补充补充。另一方面,我打算去和镇上的学校联系联系,看看能不能让咱们村的老师去进修学习,把好的教学方法带回来教给孩子们。”
说干就干,王大山带头组织起了村民们修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