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古有“卧牛城”之称,是历史上着名的军事重镇,这座古城内高外低,拥有坚厚的城墙,依自然地形堆砌而成,宛如伏在汾河东岸的一条黄牛。
临汾更有古代冷兵器战争从未被攻破的记录,根据当地传说,李自成曾率领二十余万农民起义军,围攻临汾十余日,死伤惨重却未能攻进临汾。
最后发现守城明军居然尚不足三千人,于是,李自成亲自指挥、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猛攻,血战竟日、城墙下几乎堆满了战死的起义军士兵,结果依旧未能攻克临汾,李自成气急败坏的脱掉满是血污的破软甲、扔到了村口的一棵榆树上,随后率部绕过临汾、一路向东进攻。
这个村子后来就改称为“挂甲庄”,随着时代的变迁,挂甲庄、现在已经融入临汾尧都城区了。
日寇占领临汾期间就开始在外围构筑防御工事,阎锡山所部接收临汾后,由于上党战役惨败,阎锡山无力主动进攻解放军,他更加注重要地防守,继续扩建现代化防御工事,将临汾城内外修建的壕沟交错,碉堡林立,完全就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要塞。
临汾从内到外,一共修建了四道防线:
第一道是外围警戒阵地,由城外15里内的村镇和主要建筑物构成支撑点,全部筑有碉堡和明暗火力点,外围遍布壕沟、鹿砦、电网、地雷等障碍物;
第二道防线是环城阵地,由环绕城墙的27组碉堡组成,每组3个,构筑成品字形,具有无死角的交叉射击火力的同时,还能相互支援、阻击试图攻击其中一座的解放军。
主碉堡均由钢筋、水泥和片石块成,四周同样配备壕沟、鹿砦、电网、地雷等,还有暗道通向城内,构成了强大而且严密的交叉火力网。
第三道防线是城墙前面的壕沟、城墙阵地,临汾城外的壕沟深达20米、宽30米,紧贴着城墙,这是运城被解放军用爆破手段炸塌城墙破城后,在原来护城河的基础上挖掘的,就是想阻止解放军用坑道炸毁城墙。
临汾城墙是青石所建,高达15米,地基厚60多米,顶宽10余米,可并排开两辆卡车,城墙上用沙包做碉堡、构筑了数十个机枪阵地,又挖掘城墙夯土,在城墙上构筑了两层层火力点,可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进攻的解放军,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火力打击。
第四道防线是城墙之内的内壕,宽度和深度都接近6米,壕沟内每隔15米就有个地堡,另外,城内还有纵深阵地,在沿街各要道和高大建筑物上,修筑有11个巷战据点。
临汾的防御工事远比运城坚固、庞大,阎锡山又早就预计到解放军会攻打孤悬晋南的临汾,给临汾守军准备了足够坚守一年半的粮食、食盐、大豆、黑豆,还有数不清的武器弹药等军需品,这也是阎锡山敢不派重兵增援临汾的原因之一,他认为临汾是“铜墙铁壁”、攻不破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