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送别(四千三)

曲醉仙略显紧张地望向陆白。

还好,这次他的身上有了一丝乐华波动。

说明,她比上次有进步。

陆白点点头,称赞道:“很不错。”

至少他能听懂了。

文艺批评嘛,讲究一个先扬后抑。

即,先给几颗甜枣,然后,再上大棒。

中间的衔接为:但是。

“仙儿,你的脑子非常聪明,天赋非常出众。你对新鲜事物的接纳,以及在创作和演唱方面的功底,也都让我叹为观止。”

“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就算鸾冰妹妹来了,恐怕都做不到。”

“但是。”

“怎么说呢,这首曲子仍然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但是这个不怪你,而是怪我,上次没有一次性给你讲清楚,讲透彻。”

“通过刚才的演奏,我又迸发出了一些新的灵感。”

曲醉仙立刻摆出一副认真聆听的姿态。

陆白娓娓道来:“首先第一点,你的唱词,不要填得那么满,最好在乐曲头部和尾部,留一些空白。”

“假如一首乐曲的时间是一百息,那么,在头尾十息,或者十五息,二十息,可以只使用旋律,而不使用唱词。”

小主,

“为何要这么做呢?”

“主要是为了照顾聆听者的感受。”

“你想象一下,如果从第一个音符,第一段旋律开始,就马上开口唱,是不是显得很突兀?”

“听者一点准备都没有。”

“他们需要十几二十息的时间,让自己进入到起始旋律所营造出来的气氛中。”

“然后唱词再出来。”

“啪!鸡皮疙瘩就起来了。”

“接着,唱词和旋律犹如二龙戏珠一样,相辅相成地往前走,逐渐将听者的情绪推上高朝。”

“而高朝过后,是不是需要缓一缓?”

“这就是乐曲结尾也要留白的原因。”

“它可以给听者一个沉淀的机会,让他们感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抓耳挠腮,心痒难耐,想要听第二遍,第十遍,第百遍,第千遍。”

“最终,一遍又一遍的去听。”

“而如果唱词填得太满,前后都不留任何缝隙的话,效果就会差很多。”

曲醉仙边听边点头。

小小的一点改变,竟然隐藏着这么大的门道。

难怪陆白能够达到极境。

他必然是在方方面面,全都做到了极致。

陆白接着说:“第二点,关于乐器的使用。”

“你们曲家弟子,从始祖开始一脉相承,都很擅长古琴演奏。”

“我承认,它确实是一种非常伟大的乐器。但是,它却未必适合所有曲子。”

“而就算是它适合的曲子,是不是也可以添加一些别的点缀?”

“我的意思是,除了古琴之外,还有箫,笛,筝,鼓,磬,钹,胡等,各种各样的乐器。”

“如果将其组合起来,共同演绎同一首曲子,会不会更丰富?”

“一名乐师,哪怕使用分身,傀儡等手段,也很难同时演奏多个乐器。”

“所以,你可以考虑采取‘多人合作’的方式。即组建一支队伍,各司其职。”

曲醉仙和桃酥对视一眼。

每个乐师的演奏习惯和风格都不一样,能合作到一起去吗?

还有,最后产生的‘乐华’算谁的?

两人正思考着,陆白就开始往下说了。

“第三点,赋予乐曲一个独特的故事。”

“仙儿,你刚才演奏的曲子,灵感应该来自于你这三年的经历吧?”

“这很好。”

“可是,你的唱词中,却呈现的不是很明显。”

“熟悉你的人,可能知道你在唱什么,但不熟悉的,就要费一番思量了。”

“不要这样。”

“你面对的是凡夫俗子,他们并没有太高深的理解能力。所以,你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直白地将其表达出来,让人一听就懂。”

“一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可以给整首乐曲增添很多光彩。”

“甚至,很多人光听故事,还没有听乐曲,就已经哭的稀里哗啦了。”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话说,佛界有一个叫‘不明觉’的僧人乐师,你应该知道他吧?”

“啥?不知道?”

“那我先给你讲讲‘不明觉’其人。”

陆白巴拉巴拉,将他曾经讲给曲鸾冰的那个瞎编故事,又给曲醉仙讲了一遍。

然后才说道:“不明觉大师曾经创作出很多流传甚广乐曲,堪称将‘用典’演绎到了极致。”

“其中有一首梁山泊的祝英台……不对,梁山伯和祝枝山……也不对,梁山伯和祝英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化蝶》。”

“大概是这么唱的,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陆白把梁祝曲子里最精华的那部分哼唱一遍。

曲醉仙听完,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