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南唐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铸钱较多的政权。传世有“大齐通宝”,是徐知诰未复姓及未建国时所铸。还有“保大元宝”,是李璟保大年间(公元 934 - 957 年)所铸。此外,南唐还铸造了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三种小平钱。南唐铸币种类丰富,反映出其经济相对较为繁荣,对货币的需求较大,同时也体现了南唐在文化上对唐朝的继承与发展,试图通过铸造精美的货币来彰显自己的政权地位和文化底蕴。
(七)前蜀
前蜀于永平元年(公元 911 年)铸“永平元宝”,钱径 2.4 厘米,钱制仿唐代开元通宝,铸工颇佳,但极罕见。此外还有“永平通宝”,制作与书法与永平元宝不相同,但有学者认为是伪造的。通正年间(公元 916 年)铸行“通正元宝”,版式较多,钱文书法铸工不及永平钱,但数量较多。后来前蜀改国号为大汉,次年改年号为天汉,铸行“天汉元宝”,钱制同以往,钱文书法铸工均较好,但数量不多。光天年,又恢复国号为蜀,铸“光天元宝”,钱文“光”字用行书,其余为隶书,书法均甚良好。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于乾德元年(公元 919 年)铸“乾德元宝”,钱制同以往,有光背无文与背月两种。咸康元年铸行“咸康元宝”,背有月文。前蜀的货币铸造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反映出其政治局势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初期铸币精良,体现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后期随着政治的动荡,铸币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下降,反映出经济的衰退。
小主,
(八)闽
闽王王审知政权仍然行用唐朝年号,铸开元通宝钱,版式仿会昌开元钱,钱背穿上有一“闽”字,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此外有铅铸钱,版式同铜钱,分光背无文、背闽、背福、背殷三种,后又铸开元通宝当十大钱,直径 3.8 厘米,字大而不工整,且有省笔缺画,背有星文、月文、闽字。另有铁钱,铅钱,版式同铜钱,存世较罕。后于永隆年间铸“永隆通宝”大铁钱,直径达四厘米,顺读,书法拙劣,背有闽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较罕见。闽国的铸币风格多样,反映出其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不同版式和材质的货币并存,也体现了当时闽国地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九)南汉
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 917)铸造“乾亨重宝”、“乾亨通宝”铜钱,存世均极少。南汉的铸币数量稀少,反映出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或者在货币制度建设上存在不足。这也可能与南汉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有关,使其在经济发展和货币铸造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十)楚
马殷割据湖南时,后梁朱温封马殷为天策上将军,后自立为楚王,铸有“天策府宝”。此外还曾铸有乾封泉宝铜、铁大钱和乾元重宝大铜钱。“天策府宝”大如当十,厚肉,字文明坦,楷书,旋读,被前人认定为马殷开天策府时所铸的纪念币,也有学者认为其兼有纪念币和硬通货的两种功能。楚地铸币体现了地方政权在经济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天策府宝”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地的经济特色和对外贸易的需求。其作为硬通货,可能在楚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楚地在当时经济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二、五代十国经典货币的特点
(一)大额钱币盛行
唐朝除了在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使用的都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或是当千的大钱。例如“天福元宝”有当十的版式,“永隆通宝”也有当十大钱。这种大额钱币的盛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货币贬值的现象。由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满足财政需求和掠夺财富,各政权纷纷发行大额钱币,导致货币流通体系混乱,物价飞涨。
(二)铁钱流通量较大
五代十国时期的铸币大部分采用的是“铁”这种最为普通的金属,因此铁钱的流通量比较大。例如南汉铸造的“乾亨重宝”就有铁钱,楚地也大量铸造铁钱。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铜资源匮乏,各政权难以获取足够的铜来铸造铜钱。同时,铁钱的铸造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然而,铁钱的价值相对较低,携带不便,且容易生锈腐蚀,这也给当时的商业交易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铸币质量参差不齐
这一时期铸币的质量总体不是很高。除了少数如“周元通宝”等铸工精美外,大部分货币的铸工较为粗糙,钱文书法也不够精湛。例如“开平通宝”的书法就很差,几乎不成文,“天福元宝”的小型钱文字粗糙,铜质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战乱环境导致技术人才流失,铸币工艺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各政权为了尽快发行货币以满足财政需求,往往忽视了铸币质量。此外,民间私铸现象也较为普遍,进一步降低了货币的整体质量。
(四)传世极少,珍品众多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极为频繁,每个政权的存在时间都很短,因此这个时期的很多钱币都传世极少,成为钱币界的珍品。如“开平通宝”“永平元宝”“大齐通宝”等都极为罕见。这使得这些货币在收藏市场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动荡和不确定性。许多珍品钱币的流传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们的发现和传承往往伴随着各种故事和机缘,成为了历史研究和收藏领域的重要课题。
三、五代十国经典货币反映的金融哲学思考
(一)货币与政权稳定性的关联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频繁更迭对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个稳定的政权通常能够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例如,后周的“周元通宝”在周世宗的统治下,铸币质量精美,反映出后周政权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相反,政权动荡不安时,货币制度也会随之混乱。如后晋时期,允许民间自铸“天福元宝”,导致货币版式参差不一,质量参差不齐,这反映出政权不稳定对货币经济的负面影响。货币的稳定性成为政权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稳定的货币能够增强民众对政权的信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混乱的货币体系则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削弱政权的统治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货币价值与经济状况的映射
大额钱币的盛行和铁钱的大量流通,反映了当时经济的衰退和货币贬值的现实。在战乱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生产遭到破坏,商品供应不足,物价飞涨,货币的实际价值大幅下降。为了维持经济运转和满足财政需求,各政权不得不发行大额钱币和大量使用铁钱。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混乱。例如,楚地大量铸造铁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货币短缺的问题,但铁钱的价值较低,无法真正稳定经济。这表明货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材质和面值,更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只有当经济繁荣、商品供应充足时,货币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功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铸币技术与文化传承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