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见复国无望,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此后,他便将心思一转,开始修身养性,寻求长寿之道。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访遍名山大川,与各路隐士高人交流心得,试图探寻生命的奥秘。
为了寻求清静,建文帝削发为僧,出家在他的老师杜天官老家的一个地方——报答寺。这是一处非常清净祥和之地,极适合潜心修行。同时也怀着对老师的崇敬与对安宁的向往,建文帝隐身在报答寺中也避开了朱棣的追杀,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那时候的报答寺还是个小寺,具体什么名字不详,这是建文帝住过之后多年,人们才知道他是皇帝,也是尊敬他的老师而在此修行才取名报答寺,顾名思义,报答知遇之恩就是这个意思。
在报答寺的日子里,建文帝每日诵经礼佛,与寺中的僧侣探讨佛法,同时也钻研各种养生之术。
他隐居于此也有他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在不远处就是他老师杜景贤(杜天官)的墓穴。在此养息既清静又守住了天官墓,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内情而已,这样反而让他更加潜心修行。
关于他们君臣(也是师徒)二人,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落魄的皇帝确实找过他的老师,也确实在他老师的帮助下逃过了他叔叔的追杀。
这是我们数次进入古墓中最为顺利的一次,解封了诅咒之后我们也稍事休整了一段时间,因为大家都或轻或重受过伤,正好趁此机会养伤。
单位里说忙也不忙,反正一天就是查资料看报纸,闲着无聊就去钓鱼打发时间。
这天与几同事闲谈中讲到我们镇改名之事,其中提到杜天官这个名字。
原来是这样:我们公社从我出世时都称呼为么滩公社,改革开放后很多流落在外的人回乡之后找不到以前的地名了,所以把么滩镇又改回原来的名字:御临镇。
当然,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只知道么滩有条河叫御临河,却不知道以前这个镇也叫御临镇。
一提起御临二字总有人刨根问底,年纪大一点的人听传说也只能说个大概,多数版本就是说从前有个皇帝落难后来到这里找一个叫杜天官的人。
他所到之处的地名后来基本上都或带着“御”字,或与皇帝有关,比如:冒火山、报答寺、剑泉、学堂沟……
如此种种,证明了建文帝最后的落脚处就是御临镇。
现在,他们一提到杜天官这个名字,我是非常敏感,当然我一定不敢声张,只是对天官墓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资料室查阅关于杜天官和建文帝方面的书籍,希望能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