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蒸八九月,车马一相逢;贤哲论今古,识我香尘中。”
谢鲲轻声吟罢,睁开双目,对着陈仲,深深一礼!
突破了!
谢鲲本身就已经处于感应关前,只差临门一脚。
他从家乡陈郡一路游学,经昆仑道洲,至蓬莱北海,见了许多人,听了许多理。
这一过程固然是收获极多,但也不可避免地,因为吸收他人的道理,而对自己内心深处坚持的道理有所动摇。
直至方才,陈仲三人说起了谢夷吾的往事,虽然陈仲没有一句话涉及如何突破感应,又或者说明谢夷吾的故事又有哪里与突破感应相关。
但是。
“日决三百事,无讼白墙公”的事迹,传颂之广,难倒还不如一次所谓的卜算精到、提前治丧?
偏偏,陈仲说卜算,而不说白墙。
让谢鲲自己说出,谢夷吾于家训中,不取卜算小道的话来。
或许谢鲲说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什么。
但当他受到陈仲手书符文的启发,进入了“辨识真志”的时候,刚刚才说过的话,无疑便起到了点拨的作用。
卜算之能,多么神奇,多么强大?
谢夷吾拾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履。
真正为谢夷吾那样的大贤所看重的,是他所奉行的儒家之大志!
那么,对于谢鲲来讲,诸多听来学来的道理,固然都有其价值,甚至其中有一些十分珍贵,堪比稀世珍宝,但他应该舍弃什么,保留什么呢?
陈仲这是看出了谢鲲所面临的真正问题。
要知道,陈仲自己突破时,可也是危险万分的,一旦不能及时明悟“我”与“非我”的界限,就会导致自身诸气散入天地,与死亡无异。
感应一关,难以碰触。
真正碰触了,又极易亡于其中。
世间多少才华出众,品行高洁的修士,都是因此而夭折。
陈仲见谢鲲同为道家一脉,且已经来至感应的关门之前,故而动了惜才之心。
刚刚一番点拨,受谢鲲如此一礼,当是毫无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