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白云机场600004的前世今生

历史溯源:萌芽与奠基

白云机场的故事,要从 1932 年讲起。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空军在广州的远郊棠下、棠溪、岗贝、萧岗乡征地,开始修建旧白云机场。隔年 11 月,机场竣工,随后广东航空学校迁入,这里成为了飞行学员飞行训练的基地 ,就此开启了它在航空领域的使命。

此后,白云机场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从最初的军用机场,逐步转变为军民共用机场。广州解放后,中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接管了白云机场,并于 1950 年 3 月将机场移交给新成立的中国民航广州办事处。同年 8 月 1 日,“天津 — 汉口 — 广州” 航线开通,这是建国后首开的两条航线之一,史称 “八一” 通航 ,标志着白云机场正式融入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脉络,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随后的岁月里,白云机场交替承载着新中国军用和民用航空的发展重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中国的 “南大门”,坐落在白云山西边的旧白云机场,虽只有一条跑道、一座航站楼,却成为广州接待中外领导和宾客的重要场所,见证了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发展历程:成长与跨越

(一)成立与上市

2000 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白云机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三年后的 2003 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 。这一举措不仅为白云机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还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和战略布局。上市后的白云机场,如同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开始在航空领域展翅高飞。

(二)迁址与发展

2004 年,白云机场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 迁至新址。新白云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和花都区新华街道、花东镇交界处,距广州市中心约 28 公里。新机场的启用,使其告别了旧机场空间狭小、设施陈旧的局限,迈入了 “双跑道时代”。新机场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先进的设施和现代化的设计,可满足更多航班的起降需求,为旅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自迁址后,白云机场的发展便驶入了快车道。2005 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跻身世界 50 强之列;2006 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2600 万人次大关;2007 年,更是一举跃入世界机场客运 30 强之列。此后,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持续攀升,2019 年,完成旅客吞吐量 7337.84 万人次,位居全球第 11,全国第 3 ,在全球航空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航线网络不断拓展,国内航线网络密集,具备较强的中转接驳能力,国际航线更是通达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空中桥梁。

(三)疫情冲击与坚守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航空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白云机场也未能幸免。疫情期间,国际航班大幅减少,国内航班也受到严格管控,旅客出行意愿急剧下降,机场的运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 - 2022 年,白云机场连续三年出现亏损,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面临如此严峻的财务困境。

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白云机场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凭借着其在国内航空市场的重要地位和广泛的航线网络,以及全体员工的坚守与努力,白云机场在旅客吞吐量方面仍保持着国内领先的位置。2020 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问鼎全球第一;2021 - 2022 年,旅客吞吐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白云机场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守好祖国 “南大门”,为保障旅客的健康安全和国内航空运输的稳定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