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将军,蒙恬大军已经就位。”

在他看来,倘若没有诸位将士的支持,就算有万般谋略也没有地方施展。在外带兵打仗不同于其他,毕竟需要有呼应和支持。

若非当初有夷陵军的接应,也不会让他们这么快取得胜利。况且,夷陵军威名远播,即便婴孩闻其名也能镇定不哭。

虽然现在他们已经无法选择,但事情最终总需要一个完美的结局。而今长公子确实不在这里,能够撑起局面的也只有眼前的这位老将领,王翦将军。

如果其他人有与长公子同等的能力,恐怕也无人会认同这样的安排。当初,长公子不是说过内外夹击之计吗?既然如此,大家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的确,长公子临行前就已经布置好了所有的策略,我们又何必费心再去琢磨?老将军这番话似乎有点糊涂了,真叫人难以理解。”坐在上位的都是老练的人精,哪能轻易被人忽悠。他们当然明白王翦的意思:这只是在试探他们的忠心罢了。

他们都一路追随长公子,又怎会有二心?要说跟随最久的莫过于王翦。从最早讨伐百越狼族时起,他就不止一次提到长公子如何千里之外指挥若定。当长公子崭露头角之际,在座的老臣们一度认为不妥。不过等到他们见识到长公子的真实本事后,内心反而充满愧疚,感到无颜面对长公子。

试问哪一家将领曾与一队杂牌军共同奋战那么多日日夜夜,结果还不是靠长公子运筹帷幄,揭穿了种种谎言!那些谎言背后,隐藏着意图将蒙恬大军引入绝境、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险恶计划。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失策的行为。

古往今来,哪位将领能让敌军领地里的百姓欢歌笑语地迎接自己的到来,并恭敬有加,甚至早已准备了一桌佳肴?除了他们尊崇的长公子,怕是没有人能有这样的待遇了。

他们随同长公子一同见证了英雄时刻,至于朝廷里那些愚蠢的文官又懂什么?他们每天只挑别人错处,动笔如枪,实为废物。

假如战场上可以容许文官上前线的话,大秦帝国早就破例了。然而谁叫文官四处传播关于他们守护长公子的负面传闻?

自古储君之争本该由嫡长子继承,哪里说得过绕过嫡长子的道理?除非嫡长子难担重任或有其他问题。更何况在刘邦大军重重包围大秦帝 ** 营的那晚,长公子表现出了冷静和冷漠,显然已经预见了这一情况并做了万全准备。若非准备充足,他们这些人恐怕就交代在楚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