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事数十年,让刘放对孙资的性情很了解。
一直以来,他才是行事激进那个,哪料到,现今孙资竟一改往日稳妥,提出了想以身入局的建议。
虽然说,刘放也知道,孙资做出这样的建议,并非是一时头脑发热。
而是以夏侯惠夙来被诸夏侯曹排斥,且即将要动世家豪族的奶酪、将得罪无数朝臣,若是他们二人在这个节骨眼上释放足够的善意,以后必然能与之相处融洽、结为利益同盟。
雪中送炭嘛,肯定要比锦上添更弥贵。
但让刘放不解的是,为夏侯惠一介莽夫,值得吗?
诚然,他们确实是老了,且此些年揽权太多、得罪了不少人,需要考虑退路的问题,只是天子曹叡正值壮年啊!
以天子曹叡善待老臣的秉性,他们二人不需要愁以老致仕时遭人清算啊
何必要卷入新的是非中呢!
在他们如今的位置上,夏侯惠帮不了他们什么,也不需要夏侯惠帮什么,如此不是应该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吗?
再者,夏侯惠若当真被千夫所指了,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
将群臣的攻讦给吸引过去了不是?
他们只需要低调行事,就能慢慢淡化朝臣对“专任”的怨忿,进而可谋得日后全身而退了。
如此,才是顺势而为的谋己之道啊!
何必参合其中,徒惹一身骚!
“孙公,此事恕我不能苟同。”
愕然过后,刘放摇了摇头,语气轻缓但却决绝,“你我受陛下恩宠多年,嫉恨之徒不知有几多,不可再多增事端了。孙公方才犹言你我皆老迈矣,当求谋退身之道,亦应为子孙计。毕竟,你我皆士人,此不可更改也!”
我就是在为子孙计啊.
孙资心中反驳了句,默然以对。
他也熟悉刘放的性格,说出那句“你我皆士人”,就意味着他心意不可劝改了。
是啊,为君主站台的谯沛子弟,怎么可能与士人有永恒的利益呢?
昔日的荀彧不冤吗?
随着司徒陈群的故去,早年权力能与诸夏侯曹分庭抗礼的颍川士人,而今在庙堂之上,还有多少权力?
出身不同,注定了不是一路人。
这是刘放的依据,也是孙资无法反驳的事实。
而刘放见他久久无语,便又缓和了语气劝说道,“我知孙公亦是为子孙计,乃有感先前丁谧封侯事之故。只是让子嗣摆脱仕途禁锢,并非夏侯稚权之力不可啊!孙公莫是忘了,至多岁中,太尉便自长安归京师了。”
借司马懿之力?
作为硕果仅存的辅政大臣、督领过荆襄与雍凉的他,身份比夏侯惠更敏感好不!
在诸夏侯曹式微之下,司马懿都功高盖主了。
天子曹叡岂能容你我与之有瓜葛!
“唉”
孙资微不可闻的叹了口气,取了折中之道,“刘公,不若这样吧,我自寻夏侯稚权问计,而公待太尉归朝,如何?”
分散投资,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