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分田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好几种形式,分田到户是最能刺激村民生产积极性的。

有着前世的经验,好多地方都能避免错误,压根不用试错就能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

“你稍微等等,我把你说的记下来,你再接着说。”陈自强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还有半截铅笔。

记下来,才好下去实施,这事他不敢马虎,得全身心应对。

其他几名队委同志也都认真听着,带着小本子的也跟着记,没有带小本子的也不着急,下去再找了摘抄就成。

“杨大队长,你这边压力可能比较大点,肯定会面对不少人的责难。”陈浩掏出自己的烟,抽出一根。

余下的烟丢在桌上,让其他人自己拿着抽。

菜早就凉了,酒也没继续喝了,红旗生产队的队委办公室内,烟气弥漫。

“有压力是能想的到的,我心里有准备。”杨治平道。

“一定要坚定信心。”陈浩点头,“从生产队,到大队,到公社,甚至是县里,会有不少人找你。”

“这些人中,一部分可能会好言相劝,一部分可能会威胁恫吓,还有一部分可能会恨不得把你大卸八块。”

“评工记分的方式,不足以调动生产积极性,这一点其实已经被证明了,但仍旧会有不少人秉持着集体的观念,任何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会被视为异类。”

“这其中就包括不少领导,这些领导到时找借口阻拦,使坏,对分田到户肯定有影响,所以陈大队长,你一定要跟相熟,以及对分田到户持友好,或者观望态度的领导,保持紧密的联系。”

“不求这些领导支持分田到户,但只要他们愿意挡一挡,或者是愿意往上面送个文件,说说这事,对我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帮助。”

按照历史的轨迹,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1978年的冬季,小岗村的十八个人才会签下名字,摁上手印。

陈浩提前了一年,风险稍微会大些,但他也不是胡来,而是等邓公上台后才提到这一茬。

目的很简单,并不是为了青史留名,也不是高尚到让红旗生产队的村民日子更好过。

而是为了扶持杨治平,陈自强等人上位,让这些人成为公社,成为大队的干部,巩固农业生产基地!

“没问题,我记下了。”杨治平点头。

他是大队长,平常对生产队发号施令,可这会儿却心甘情愿听从陈浩的安排和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