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将门世家

萧燕燕当政时期,辽国在各方面都已经开始逐步且深入地进入汉化,比如他们也开始由政府出资为军队增置武器装备以及为士兵按时发放军饷。但是,对于韩德威麾下的这种常年都在边关待着的辽军来说,打草谷就是挣外快,而且这比工资还挣得多。再者说,山高皇帝远,他们出去打个草谷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作为主帅,韩德威带着大伙儿一起出去打草谷反而还可以为他博得一个体恤下属的好名声。既是如此,何乐而不为?

按说你韩德威要来打草谷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你常干这事,可你来个百八十人也就算了,这次竟然带着几万人来打草谷就实在是有些嚣张了。另外,韩德威这次出兵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被他强行征调的这些部落武装有好些是不愿意来跟他抢劫的,这些人不但有抵触情绪甚至还对这次强行征兵的韩德威怀有很深的敌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对韩德威极为不利的情况,那就是在他进兵之前就已经走漏了风声。这次被韩德威所裹挟的党项部落里有人提前将此事告知给了同为党项人的折御卿,此人甚至连韩德威的进兵路线也都一并告知给了折御清,这就让折御卿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应对此次战事。为了达到攻击的突然性,自以为聪明的韩德威这次决定不走大路而是走地势险峻且道路崎岖的山路,折御卿将计就计决定在辽国人回军的路上设下伏兵以待之。

辽军一路上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宋境之内,但折御清早就下令府州全境实施坚壁清野战术,本以为能够发一笔横财的辽军走了老半天却什么也没抢到。如此局面让韩德威猛然发觉情况好像有些不对劲儿,他深知如果继续这么走下去,那他这几万人马很有可能会前胸贴后背地往回赶。在进退之间几度犹豫之后,尽管心里有万千个不情愿,但韩德威最后还是被迫下令原路回军,他这一次的大扫荡最终以两手空空而惨淡收场。

垂头丧气的辽军在行至子河汊时,折御卿提前埋伏在此处的伏兵突然杀出,一路行军的辽军面对宋军的突袭根本毫无准备,而宋军则是一阵疯狂地砍杀。就在两军激烈交锋之时,辽军的身后突然着了“大火”——战前被韩德威裹挟的数个党项部落在这个时候突然反水,为大军充当后卫的他们诈言有大股宋军从后面冲了过来并以败兵之势冲击辽军的主阵。正在前方的山路上与宋军激战的辽军就此军心大乱,他们以为自己被宋军给前后夹击了,无心恋战的他们这时候只想着赶紧逃命。辽军就此开始自相践踏,慌乱中很多辽军士兵都被后面的队伍直接就给撞下了山谷的悬崖。

此战辽军被宋军斩首五千余级,其中单是将官就有二十余人,坠崖者更是数以千计,契丹本族的一万人马在此役中折损大半,侥幸冲出去的辽军为了活命更是扔下大量的战马和辎重涉水过河逃之夭夭。要说这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还真的是有几把刷子的,韩德威在如此绝境之下竟然也像个年轻人似的凭借自己超一流的水上功夫成功地逃到了河对岸,虽然他成了一只落汤鸡,但这条老命至少是保住了。

子河汊之战无疑是折御卿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可让人感到惋惜甚至是痛心的是,这一战的大胜却像是折御卿整个人生里的一场最为壮丽和绚烂的烟花秀——当繁华落尽,世间只剩下一片尘埃。

就在次年的十二月,一直病体缠身的折御卿突然病重,此时再又跟宋朝翻脸的李继迁和韩德威都得知了此事。于是乎,在李继迁的不断怂恿之下,韩德威再次发兵南下欲报子河汊战败之仇。已经处于生命弥留阶段的折御卿抱病领兵御敌,当韩德威亲眼在阵前见到顶盔披甲的折御卿立于军前这个事实后,先前还志得意满的韩德威顿时气馁乃至于竟然不敢下令进兵。

得知折御清病重的消息,他的母亲派人劝他回去就医,但韩德威此时并未退兵,折御清只得命人向母亲回信道:“折家世受国恩,强寇未灭,御卿之罪也,临敌安可弃士卒自便!死于军中,乃其分耳。望母亲无念我,忠孝岂得两全!”

说完,自知命不久矣的折御卿也不禁是当众潸然泪下。第二天,他就病逝于军中,年仅三十七岁。赵光义闻之悲痛不已,他追赠折御卿为侍中并任命折御卿的儿子折惟正为洛苑使兼知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