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温景安和沈凌汐则在八月初一成功收复了浙江省。当他们得知戚华早在六月就收复了金陵时,内心充满喜悦之情。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立刻启程北上,目标直指金陵,准备正式将都城定在此处,以重振大齐的江南半壁江山。
乾隆十八年八月初一,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此刻,温景安与沈凌汐正身处于湖州城中。温景安注视着远方,若有所思地问道:“凌汐啊,如今咱们身处湖州城,而戚华已然收复了金陵。那么,对于我们而言,从湖州抵达金陵的最近路径究竟该当如何选择呢?”
沈凌汐微微颔首,深思熟虑后回答道:“陛下,依臣妾之见,从湖州前往金陵,最为快捷的路线便是乘船沿着太湖东岸一路向北前行,随后经由运河径直抵达金陵。如此一来,便可有效规避陆路的崎岖颠簸以及可能遭遇的敌军威胁。”说罢,她伸手轻轻指向地图,详细解说着这条路线的优势所在。
温景安点点头,“不愧是朕的皇后,如此甚好。只是这一路上还需小心谨慎,确保安全。”
沈凌汐微笑道:“陛下放心,臣妾已经安排了得力的护卫,定会保障陛下的安全。”
数日后,温景安和沈凌汐率领船队踏上了前往金陵的征程。沿途风景如画,但他们无心欣赏,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终于,在八月初十这一天,他们抵达了金陵。金陵城门口,戚华带着一众大臣恭候多时。
“恭迎陛下、皇后!”戚华率众跪地行礼。
温景安扶起戚华,感慨道:“爱卿辛苦了!此次收复金陵,爱卿功不可没。”
戚华惶恐道:“臣只是尽了本分,全赖陛下洪福齐天,方能顺利收复失地。”
众人寒暄一番后,一同进入金陵城。从此,大齐在金陵站稳脚跟,开始了重振河山的征程。
大齐的平北大将军李晟带领军队从成都城出发之后,一路向北挺进。他们穿越山川河流,历经艰辛困苦,终于在四月初一这天攻占了汉中。接着,他们继续奋勇前进,于四月二十日成功占领了陈仓。五月一日,李晟的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直逼长安城下。
然而,此时的大魏皇帝拓拔宏早已悄然撤出长安城。面对李晟势不可挡的威胁,他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于是,他紧急召见了丞相刘秉忠,寻求应对之策。刘秉忠深思熟虑后答道:“陛下,当务之急,我们应当果断地从长安城撤离,并将都城迁往幽州。”
拓拔宏听了刘秉忠的建议,脸色变得异常沉重。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决策将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也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存亡。长安,这座曾经见证无数辉煌历史的城市,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拓拔宏陷入了沉思,他权衡利弊,思考良久,最终还是缓缓地点头表示赞同刘秉忠的计策,决心迁都幽州,以稳固朝廷的根基。
小主,
“立刻召集文武百官,我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迁都之事。”拓拔宏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显示出他的决心。
刘秉忠领命而出,迅速召集了朝中重臣。在议事厅内,众臣议论纷纷,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但拓拔宏心意已决。他知道,这是为了大魏的长远考虑,即使再艰难,也必须执行。
长安城的百姓得知皇帝要迁都的消息,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拓拔宏亲自出宫,站在城楼上,向百姓发表演说,安抚民心。“吾民无需恐慌,此乃权宜之计。幽州虽远,却是我大魏的福地,我们将在那里重建家园,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他的声音铿锵有力,给了百姓信心。
四月十五日,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但长安城内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在拓拔宏的精心策划和亲自率领下,城中的贵胄、官员以及百姓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撤离。他们背着行囊,扶老携幼,踏上了漫长的征程,目标是遥远的北方幽州。
拓拔宏站在高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这支庞大的队伍。他深知这次迁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一次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时间紧迫,敌人虎视眈眈,他必须争分夺秒,确保每一位子民都能够平安无事地抵达新都。
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八月十一日,拓拔宏终于抵达了幽州。这里将成为大魏的新都城,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站在幽州城门前,拓拔宏陷入了沉思。他知道,一个伟大的城市需要一个响亮而富有意义的名字。
此时此刻,他慢慢转过身来,目光落在身旁的刘秉忠身上,轻声说道:“爱卿啊,现如今咱们已经迁都到了幽州,这里即将成为大魏全新的都城,理所当然应该给它取一个崭新的名字才行,这样才能凸显出它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不知爱卿对此可有什么妙计?”
刘秉忠听闻此言,稍稍沉默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毕恭毕敬地回应道:“陛下,微臣斗胆建议,可以将此城命名为北京。这个名字蕴含深刻的意义——‘北方的京师’。一方面明确指出咱们的都城地处国家的北部;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大魏将会在这片广袤的北方地域打造出一座坚不可摧、繁荣昌盛的政治核心。北京之名不仅承载了幽州源远流长的古老历史,更预示着大魏将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揭开全新的壮丽篇章,充分展示出国运昌隆、雄心勃勃的宏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