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京城的特色小吃能想到什么?
炒肝、果脯、豌豆黄、驴打滚、卤煮火烧,还是……豆汁儿?
对,还有冰糖葫芦。
提到糖葫芦……馋了。
咳~又馋又亏欠。
所以,决定晚上请媳妇新侨。
谁也不带,二人世界烛光晚餐……
晚上的事晚上再说,下午的课还是要上的。
一个半小时的正课快结束时,不断有人走进大饭厅,悄没声的找地儿坐下。
大部分是结束了下午的课程,不上仔细过来听某曲姓讲师胡侃的学生。也有一些凑热闹、听新鲜,或是怀着批判的心态而来的教工。
曲卓每次正课后,都会跟大家天文地理没有边际的扯一通。
开始时,纯粹是为了展现博学,立人设。
慢慢的,开始夹杂一些目的性。
试着在这个外来资讯匮乏,普遍视野较窄的年月,尽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学生们扩展下认知。
省的一个个的坐井观天,全凭臆测的去度量外面的世界。
永远活在窗帘后面就算了,关键是窗户不很快就要打开了嘛。
眼下的认知有多偏颇,等有一天看到窗外的世界时,震撼就有多大。
以至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以为的尽是水深火热,变成满眼的繁花似锦,连空气的格外香甜。
所以,曲卓胡侃的同时,接着随机遇到的话头儿,尽量客观的给大家讲一讲外面的世界。
好的讲,坏的也讲,最关键的是通过各种事例告诉大家,虽然喜怒哀乐是相通的,但出了大中华圈,外面人的思维和认知,与我们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我们不能用自己固有认知,去理所应当的度量别人的思维……
曲卓原打算今天跟大家聊聊戴英的衰败和阿美莉卡的兴起,继而引出美西方主道的全球化和全球化背后掠夺和博弈。
结果,不等打开话头,就有人迫不及待的问他,对十月底颁布的知青四十条怎么看。
说实话,曲卓不想沾这个问题。但学生问起来,避而不谈又不符合他博学、睿智、客观的人设。
于是静下心,脑子里合计应该如何应对,嘴上带着大家回忆,当年为什么开始上山下乡。
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城市养不起那么多张需要吃饭的嘴。
随后表示:大家关心知情四十条,无非就是因为一条,以后农场和兵团的知青一律按照职工对待,等于杜绝了大家回城的希望。
作为已经上岸的一批人,怀着最朴素的情感,感同身受的报以同情。
那么问题来了,如今的城市能养活那么多人吗?
嘴上的善良再简单不过,但着眼现实,让大家回来容易,回来后有那么多工作岗位吗?有那么多物资供应吗?
如果没有,人回来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