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大宋新闻业

放在赵顼的时代,自然就是变法强国。

在所谓的百年无事之后,北宋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时候,因此,变法是势在必行的。

宁野当即建议,要想变法成功,就要把变法提升到国策的高度。

“国策?”

“对,就是要将变法上升到类似金科玉律、万世不易的程度,当然,说万世有点夸张,毕竟上一个说万世的二世就亡了,但最起码变法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这样,后来的人不断接棒,才能一直将变法进行下去。”

赵顼虽然一直致力于变法,但却从未想到这一层。

他点点头,表示认可。

“朕明白了,就像太祖在立国之初,于太庙中立的碑文一样,亲笔书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朕亦会为变法专门立碑,以警后人不得懈怠。”(注:*引用内容是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等野史记载,读者可自行分辨。)

劳之逸本来先前对宁野的变法态度捉摸不定,害怕官家受宁野的影响彻底摒弃新法,此刻听到在宁野的建议下,官家竟然愿意为变法立碑,心中自然是高兴的。

“宁校长,解放思想是为何意?孔门之人,岂可信异端邪说?”

劳之逸趁热打铁,开口询问。

别看人家一介御厨就以为他没读过书,劳之逸只是对庖厨的兴趣多于朝堂,故而选择进宫为官家做御膳,但劳家也是汴京叫得出名字的高门大户,和他那些兄长一样,劳之逸从小也是要被送去私塾上课的。

“你们来得晚,之前我、小霍、扶苏还有刘据,我们在斋舍开卧谈会时,聊过儒学在当代为何不兴的问题(见第18章)。”

“今天这个问题我就不细说了,等你们下次见到扶苏、刘据,可以问问他们。简而言之,儒学自有其价值,但从思想进步的角度来说,其不应该是也从来不是唯一的真理。”

宁野看向认真听讲的赵顼。

“赵哥,你既看完了改开的书,想必那句名言也是记得的吧?”

“宁弟说的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错。”

宁野将这句名言写到白板上。

“划重点,这句话很重要,即便是放在九百多年前的大宋,我认为依然成立,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普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