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想的很透彻,要么假装不知道,但是既然决定投靠了,既然将这么多的钱拉下去了,那肯定是要靠的勤快一些,靠的彻底一些。
对于吴三桂来说,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懂,但之前不敢是因为这里面牵扯的事情太多了,但现在就不要紧了。
当然,虽然钱是他自己出的,但是他不能说这些钱是他自己出的,必须要说是陛下出的。
不然得话,你这私自发放军饷,是不是要起兵造反?现在整个军队里面必然是有锦衣卫的人,如果他敢说是自己花的钱,估计稍后就得让他回京问罪。
至于交代张国柱的事情,那更简单了,别管老子是宣传谁花的钱,但实际上钱是我自己花的,我花钱你们敢伸手?老子不砍你们脑袋你们问我来。
朱由检显然是没想到吴三桂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者说,吴三桂审时度势的眼光还是非常不错的,不然得话他后续也不至于做出那么多正确的选择。
如果不是康熙要弄死他的话,估计吴三桂也不会真的造反,不过位置已经到了那个位置,有时候,该怎么做不是你选择的,而是有人逼着你选择的。
你不那么做死得更惨。
这些事朱由检不知道,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里先给未来的大明打好根基。
蒸汽机的研发后续已经不用朱由检管了,这些工匠们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蒸汽机在它们该做的地方做起来。
永远都不要小瞧中国古代的工匠们,虽然说在现代科学理论方面看似中国落了后,很多现代科学理论几乎都是外国人提出来并且改进的,各个学科的定理,现象等几乎都是用外国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工匠就差,或者准确的说,因为两千多年后漫长的封建王朝的关系,导致中国的读书阶级和底层阶级严重割裂。
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后现代的成果在古代都早就做出来了,虽然这些工匠们不懂得原理,但他们就是通过这个原理做出了成品!
只是他们没有那个学识将这些原理总结归纳出来,而真正有学识的这些人又从来都不关注这些学科方面的,等到了近代的时候,一些理论早已经被人总结出来了。
所以,朱由检现在将书写了出来,至于这些道理=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学会,将来传出去之后是什么样的定理,他也懒得思考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