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这个词中已然能推敲出不少的信息了。
“根据后世的数据来看,在洪武八年的时候,宝钞刚刚发行,民间对它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与铜钱的兑换比例高达1:1.
一贯宝钞可以兑换1000文钱。
可只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一贯宝钞就只能兑换350文钱了。
直接贬值了1/4!
造成这个因素的原因有很多,我只简单的给大家列举一些。
第一,发行量缺乏控制。
之前我们就说过,明初之所以会选择发行宝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朝廷财政亏空,聚拢民间财富。
但官府却没有对其发行量进行管控,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超发现象。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钱多货少,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那么宝钞贬值就在所难免了。
且当时的宝钞只发不收,致使市面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贬值自然也就越快。
再加上元末时的货币贬值和大明初定,让百姓对宝钞的使用信心不足,而且当时大明的许多地方其实退回到了自给自足的的原始经济,对于货币的使用需求远没有宋朝时那么大,这进一步加剧了宝钞超发的问题。”
只是这一个点说完,朱标与朱高炽就瞬间有了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停顿了一会儿,让众人稍微反应反应后,姜饼接着道:
“第二,大明宝钞的发行,单纯以朝廷信用为基础,却没有准备金。
现代货币的发行前,一定会以一定数额的准备金作为基础,避免流通中的价值符号超过所需而导致通货膨胀。
当然了,时代是在发展的,我们不可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近七百年前的大明。
可要知道的是,在大明宝钞之前,发行准备金制度在前朝已经有了一定形式的体现并且发挥了作用。
就拿元的中统钞举例。
他已经建立了颇为成体系的准备金制度,即“丝银本位”制。
规定丝钞每 1000 两,可以兑换 50两银,而元政府主要以银及少数的金,还有其它具有价值的物品作为准备金,以供持钞者兑换。
当时的百姓用纸币兑换,只需要扣除极低的手续费,便可以换到银或其他货物,这大大增加了他们对纸币的信任。
当时的大明,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倒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