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姜饼他们讨论过这个话题,如果自己没有在煤山吊死,而是选择南渡,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可最终的结论却是,很难有太大的改变!
只因为大明的底层权利逻辑就不允许自己南渡。
这是姜先生和宣宗皇帝根据后面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甚至似乎连后面的弘光政权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只要江北一丢,大明就完蛋了,没有任何救回来的可能。
这是因为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大明皇帝靠的就是大运河攥住天下的钱袋子,靠九边精锐压制腹地的藩镇,最后又用江北作为临时备胎,压制了江南财赋重地。
运河、边军和江北财源构成了大明王朝的三驾马车。
这三架马车使得终明一朝的皇帝们摆脱了后顾之忧。
皇帝由于掌控了九边精锐,可以放心的在朝堂上任用文官士大夫,因为枪杆子在皇帝手里。
同时,皇帝也可以放心的任用巡抚、总兵、武勋领兵,不需要像唐朝那样频繁的调换防区以防止藩镇做大,更不需要像宋朝那样把武将当成家贼。
因为帝国最精锐的边军被部署在了鸟不拉屎的边疆,离不开大运河的供给。
更不需要担心江南的士大夫尾大不掉,江北虽然不及江南富庶,但绝对能拿出足够的财赋使最精锐的边军碾压江南。
三者的组成使大明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得以高速运转且不需要担心出问题。
然而,松山之战后,大明的精锐都被打烂了,边军烂了,赋税愈发收不上来,导致没有足够的实力镇压国家的边患和各种起义,甚至没有能力再从江南收上赋税。
而收不上赋税,打烂的精锐就没有恢复元气的可能。
恢复不了元气,就镇压不了叛乱,镇压不住叛乱又导致收税愈发困难……
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即便自己去到了南方朝廷,整个王朝276年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全都会冒出来。
中原腹地的藩镇必然会坐大,重演唐末藩镇之乱。
即便是压下去了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