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直在学堂里闷头学并不是快速成长的方式,所以朱由检和萧升以及徐光启一起商量了一下,而后决定下来,增加“轮职实习”的项目。
学堂这两千人,一开始的计划是全部用来做老师,培养下一代。
两千人,一个人带一个班三十个人,以两年为一届,那就是六万的新学种子,然后又两年,就是一百八十万人。
以此类推,几十年之后,新学也就在大明普及了。
但后来一想,一种学问如果只是推广教学,而不能将其快速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那么接受程度肯定不会太高。
而且,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这种新学的学生来完成推动,所以不可能完全就当做老师来培养,必须要让其投入到实践之中。
现在洪承畴提出了治理黄河的策略,正好就用来安排实践。
计划是以三个月为一季度,两种实习方式,一种是教学,即到新成立的“京师小学堂”任教,另外一种就是到河道等现场进行实践性地帮助和指导。
一个季度之后,两批人返回学校继续学习一个季度,下一季度交换实习方式。
如此以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加上古代人本就对学习十分刻苦,相信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人培养成学术骨干。
于是,朱由检在朝会上对洪承畴的策略进行了褒奖,并且和一众大臣进行了讨论,最后定出了一个方案。
出三十万两作为第一笔“黄河治理专项银”,用于对黄河的治理以及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
并且派出一批“水利”以及“河道”方面的学者组成顾问团,帮助洪承畴进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洪承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朱由检真的对他有了一些看法。
当然,距离扭转内心的固有印象,还差得远。
为了防止专项银被盗用,以御史和锦衣卫联合构成监察组,对洪承畴及相应人员监视之外,也对彼此进行监视。
三方互查,最大程度防止贪污腐败的现象。
朝廷如此重视,让洪承畴感觉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