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兄妹四十二人,被全国挑选出来的精英教育,虽不同期,这么好的师资,不就是一个常春藤学校出来的吗?秦王代表了逃学的那些学生,太子、燕王、朱珣代表了好学的一批。
论学之纯,没有超过太子的,论学之杂,没有超过朱珣的。纯的方面,朱棣不如其兄,杂的方面,朱棣不如其妹。
太子早逝,凭什么要把建造永乐大典这个千年盛事的功劳让给他。哥哥能做,比他学问更高的妹妹就不能做?要说权势,朱棣当不当得上永乐大帝,还得看我答不答应。当今天下,舍朱珣谁敢执编缀大典的牛耳。只要把朱珣的思想矫正过来,必定能编一部震撼古今的朱珣大典。
就这么做,让她编书,有个事做,多少可以安抚她孤寂的岁月,也可以做一番名垂青史的大事业。
想到这里,傅钟渐渐安下心来。
他考究地对朱珣说道:“论学问之杂,你在你兄妹中如排第二,我不知谁敢排第一。我问你一个问题,到底是君贵还是民贵。”
无论上世还是今世,朱珣都享受了朱元璋无上的关爱,不说她想没想过这个问题,也不说她的学问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朱元璋是她未出阁之时的天。
她张口就说道:“至圣云:‘君臣父子’,排名岂能乱来。”
傅钟笑道:“亚圣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怎么说。”
朱珣被问懵了,茫然不知所答。
傅钟淡淡说道:“儒家学说,被统治者当成圭臬,各种解说浩如烟海。你母后希望你嫁的人,就是从这个故纸推里编出精华的人。可一个理论,就连他的撰写者都不能解说清楚,你要学他的人何去何从。于是,前后矛盾的局面就出现了。”
朱珣想反驳,却不知如何下口,事实摆在那里。
说开了,傅钟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个人以为,不管谁的嘴巴大,把民贵与君贵争论清楚了,也必将导致社会的不靖。”
“一些御用文人,为了既得利益,编造了朝廷养活了百姓的谎言。这话的杀伤力就大了,唵!我养活了你们,你们难道不感恩戴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