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躬身奏道:“太子误会了,傅大人的住处,沙发是牛皮的。迎宾馆一至五楼,是山羊皮的,上贡给您的是最好的绵阳皮。只有六楼的绵羊皮不同,都是羊肚子那一块,自然就非常舒适。可在这个房间住一晚,需银五百两。”
朱标一惊,“五百两!奢侈了,太奢侈了。”
黄子澄奏道:“这是我们榆林用来攒那些爆发户的钱的。榆林的大政方针,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不这样做,百姓哪来的小康社会。“
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
众官退出后,朱标问傅钟:”颖心,什么是小康社会。“
这是傅钟剽学后世的词语,他笑着解释道:”所谓的小康社会,就是百姓不担心饥饿、冻馁,还有余钱培养后代,发展产业。与儒家所倡导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差不多。
朱标激动得满脸通红,“尧舜只是传闻,大同社会我却亲见。颖心你告诉我,榆林会发展到何种地步。”
傅钟:“我设想的榆林,人人都有专长,物质极大丰富;民风羞于私斗,勇于公义;士农工商并无明显的阶层差别。所有的一切,都要靠建立在一个公平的环境来保证。所以,榆林的检、判地位高于同级别的官员,他们是榆林最后的保护神。这样发展几年,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后,他们劳作之余,家家都能到大明各地走走,去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去看看不同的地理地貌。”
他把后世的旅游,解释成了这样的话语。
朱标沉吟半晌,疑惑问道:“这样做,只是把其他州府的财物,用商业的方式据为己有。设想一下,地里出产有限,榆林多占一点,其他地方就少了几分,如何能实现天下大同。”
傅钟:“这种担心并不存在,比如说制造业,榆林制造沙发,其他州郡可以生产实木座椅。榆林生产红砖,其他州郡可生产陶瓷物品。年龄层次不同,消费水平有别,需求就不一样。“
朱标:“有一点必须承认,你空前的想法,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其他州郡能想到这些方面吗?如果由你提出,他们不信怎么办。”
傅钟笑着说道:“殿下太抬举我了,为了求得生存、发展,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朝廷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这些实行起来不是难事,根本不需任何人给他们提醒。他们在经商的时候,自然能发现市场上的需求。况且,就我们榆林现有的红砖和酿酒的技术,其他州郡不也在模仿吗?这些技术进入门槛不是很高,仿造起来很容易,这就逼得我们不能不想另外的招数。酒厂迁移到博州,就是这个原因,那里的山泉水,十分适合酿造好酒。大争社会,商家各显申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看到太子疲倦的神情,傅钟心里一惊,不能过多给他增添负担,这些东西都是几百年后才得出的结论,一下子能想透,那就真是神人了。
告辞出来后,他对齐泰和黄子澄说道:“你们俩个留在宾馆,等候太子随时差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