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忠以三十骑兵,硬抗五百骑兵的消息,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却没有一个人关注,他为靖边县民,舍死忘生的大无畏精神。大家齐声称赞傅忠武功的同时,也没有谁会管他接下来的死活。
有心人更是火上加油,”朱家天子傅家将“的传言,不胫而走。这种传言,除了增添朱元璋的猜忌,对傅家没有一点好处。
傅友德看过齐泰的书信后,吓得浑身直冒冷汗,这是侥幸,仗不是这么打的。如果自己是羌人大祭师,儿子哪里还有生路。日渥不基逃跑时,不是还有八百骑兵吗?对付摇摇欲坠的八百刺猬兵,再冲一次,他们一个都活不下来。
打垮了刺猬兵,那五千吴忠俘虏无能为也。
他不知道晋朝有车阵能对付骑兵,只知道,当今天下,除了圣明皇上的火器营,谁有本事对付骤来骤去的骑兵。
他更不能理解,大祭师为什么要逃跑。
大祭师不是当朝的颖国公,哪里知道朝廷的那些弯弯绕,大明是不会把俘虏训练成精兵的。他还以为五千吴忠俘虏,也是刺猬兵。
战争充满着不确定性,假设傅友德是大祭师,就算不能肯定五千俘虏是不是刺猬兵,碰上了死战不退的他,傅忠难逃一死。
这还是碰上了傅友德,那军神徐达呢?还有灭了元朝的朱元璋呢?此时的傅忠,羽翼未满,不夹紧尾巴,想什么有的无的,就算父子同心,必是死路一条。
儿子身处险境,当爹的哪能不管,他并不是太清楚,傅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抱着怎样的心情,出城与羌人死战的。
傅友德当即八百里飞递,告诉了傅忠,皇上是怎么对付骑兵的。叮嘱他,私下里准备点火器。至于是不是有谋反嫌疑,他也顾不得了。不告诉儿子,只要他还在榆林,这样的危险随时存在。下一次有没有这样的好运,就很难说了。私加火器,就算以后事发,也是以后的事,火烧眉毛,只顾眼前,大不了事发后,陪着儿子一起死。
明代有许许多多的火器,最早出现在明洪武年间,并发扬于永乐年间。明代的火器研制和火器的配置,在当时14世纪到15世纪都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