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朱锐听得很仔细,时不时地会问一些问题。
他的眼神专注而犀利,仿佛要透过陈循的话语,看到事情的本质。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百姓的抵触呢?”
朱锐的问题直击要害。
陈循微微一愣,随即迅速回答道:
“陛下,百姓一开始确实有抵触情绪。毕竟,水稻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但是,我们通过耐心的解释和实际的行动,让他们看到了改稻为桑的好处。我们向他们展示了丝绸的高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承诺会保障他们的生活。慢慢地,百姓们开始接受了这个改变。”
朱锐微微点头,继续问道:
“那在技术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呢?”
陈循沉思片刻,然后回答道:
“陛下,技术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题。比如,桑树的种植和养护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不得不邀请了一些专业的农艺师来指导百姓。此外,丝绸的生产也需要高超的技艺,我们组织了一些培训班,提高了当地工匠的技术水平。”
随着对话的深入,气氛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朱锐的问题越来越尖锐,陈循的回答也越来越谨慎。
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把利剑,悬在陈循的头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皇帝的不满。
此刻,陈循的感觉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回答都关系重大,不仅关乎自己的前途,更关乎大明的利益。
他不断地在脑海中搜索着最合适的答案,同时也在暗暗祈祷自己不要出错。
然而,陈循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他详细地介绍了南直隶改稻为桑的每一个细节,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的过程,从百姓的反应到最终的成果。
他告诉皇帝朱锐,南直隶完成改稻为桑,明年就可以为大明多生产一百二十万匹丝绸。
如果按照每匹二十两银子出口西洋,每匹可净赚十五两,每年可以为大明国库增加一千八百万两白银。
朱锐听着陈循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微微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卿,你的工作非常出色。朕对你的工作很满意。”
陈循心中一喜,但他不敢表露出来。
他连忙跪地磕头,说道:
“臣谢皇上隆恩!这都是陛下的英明领导和朝廷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微臣不敢居功。”
朱锐微微抬手,示意陈循起身。
“陈卿,你不必谦虚。你的功劳朕都看在眼里。礼部尚书胡濙年事已高,前些日子已经向朕请辞了。朕有意让你做礼部尚书,你可愿意?”
陈循听到皇上要让自己做礼部尚书,心中大喜。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旦坐上礼部尚书的位置,他的权力和地位将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