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济公身世

南宋绍兴十八年,浙江台州天台县的李家庄,正值仲春时节,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处处洋溢着生机。然而,李府之内,气氛却异常凝重。

李茂春和夫人王氏端坐在正厅,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李茂春,这位当地颇有名望的员外,年过半百却膝下无子,多年来,他和夫人求神拜佛、遍访名医,却始终未能如愿。

这日,李茂春晨起,在庭院中踱步沉思。忽然,天空中一道奇异的光芒闪过,一颗璀璨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直直地朝着李府坠落而来。李茂春大惊,急忙抬头仰望,只见那流星化作一道金光,瞬间没入了夫人王氏的卧房。

与此同时,王氏正在卧房内小憩,梦中,她看到一位金身罗汉脚踏七彩祥云,缓缓向她走来,手中捧着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放入了她的怀中。王氏从梦中惊醒,只觉腹部一阵温热,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

不久后,王氏便有了身孕。这个消息让李府上下一片欢腾,李茂春更是喜出望外,对夫人关怀备至,满心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这日,李府张灯结彩,丫鬟、仆人们进进出出,忙得不可开交。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一时间,整个李府被喜悦的氛围所笼罩。

男婴出生时,身上散发着奇异的香气,久久不散。更为神奇的是,他的哭声嘹亮,仿佛能穿透云霄。李茂春夫妇见此情形,心中暗自惊叹,觉得这孩子定非凡人。

李茂春为孩子取名为李修缘,希望他能修身养性,广结善缘。在李修缘的成长过程中,他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三岁时,便能识字读书,对各种书籍过目不忘;五岁时,便能背诵诗词歌赋,出口成章。

李修缘生性善良,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怜悯之心。他常常和府中的仆人们一起玩耍,听他们讲述民间的疾苦,每听到伤心处,便会黯然落泪。看到街边的乞丐,他总会偷偷从府中拿出食物和钱财,分给他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修缘对佛教的兴趣愈发浓厚。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望着天空,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世间的苦难。家中的藏书阁里,有关佛教经典的书籍被他翻阅了无数遍。

李茂春夫妇见儿子对佛教如此痴迷,心中虽有些担忧,但也尊重他的选择。他们请来当地的高僧,为李修缘讲解佛法。高僧见李修缘聪慧过人,且对佛法有着独特的见解,不禁赞叹道:“此子乃佛门的有缘人,日后必能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然而,李修缘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他十岁那年,李府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场大火烧毁了李府的大半房屋,许多珍贵的财物和藏书都付之一炬。李茂春在这场火灾中受到了惊吓,一病不起。尽管李修缘和夫人王氏四处求医问药,但李茂春的病情却日益加重。

不久后,李茂春与世长辞。这对李修缘和夫人王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李修缘悲痛欲绝,守在父亲的灵前,数日不吃不喝。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李修缘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他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照顾母亲,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李修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府又接连遭遇了几次变故。先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卷款潜逃,导致李府的生意一落千丈;接着,又有一些心怀不轨的人趁机落井下石,对李府进行敲诈勒索。李府的家境日益贫寒,曾经的繁华不复存在。

面对这一系列的变故,李修缘感到心力交瘁。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世间的苦难无处不在,只有通过佛法,才能找到解脱的方法。

在李修缘十八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出家为僧。他来到母亲的房间,跪在地上,眼含热泪地说道:“母亲,孩儿不孝,不能在您身边尽孝。孩儿决定出家,研习佛法,希望能普度众生,为母亲和父亲祈福。”

王氏听了儿子的话,泪如雨下。她紧紧地抱住李修缘,说道:“儿啊,你真的想好了吗?出家可不是一件小事,你这一去,就再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了。”

李修缘坚定地点了点头,说道:“母亲,孩儿已经想好了。孩儿自幼对佛教充满了敬仰,如今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孩儿相信,只有通过出家修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氏见儿子心意已决,知道无法劝阻,只好含泪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李修缘告别了母亲,来到了天台山国清寺,拜在了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正式剃度出家,法号道济。从此,世间少了一个富家公子李修缘,多了一个济世救人的济公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