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什么说是下策?
皖城军虽伤亡惨重,但此时再攻,必定会激发其斗志,拼死保城。
最后即便是拿下皖城,那也是用极大的伤亡换来的惨胜。
见识过皖城守军的战力后,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去招惹他们。
“原地休整,待皖城军锐气过后,再缓缓图之,此为中策。”
“我军虽败,但皖城亦伤亡惨重,只能据守。我军便可出兵攻打城外援军。”
“若皖城军不来救,我军便可一口吃掉外围援兵,若来救援,可于半道伏击。”
“掎角之势一破,皖城定会大乱,我军可趁势一举拿下,此为上策。”
周瑜一口气将三条计策都说了出来,孙策略做思忖后,决定依循周瑜上策,进攻山上的典韦部队。
这支五千人部队虽然构不成直接威胁,但它的存在让孙策分兵据之,实在是有些掣肘。
程普道:“公瑾,敌军屯兵山上,易守难攻,若两军陷入僵持,皖城军以骑兵偷袭我军大本营,该如何是好?”
“德谋难道忘了,皖城骑兵于首战几乎被我军消灭,无力快速支援。”
“话虽如此,但偌大的皖城,只有区区几百骑兵,老夫绝不相信。”
“纵使尚有骑兵,区区数百骑,何足道哉?”
“数百骑足可袭扰我军,军心一旦不稳,兵败如山倒。”
“若德谋不放心,瑜亲率本部兵马,于半道拦截援兵。若让一人一骑通过,军法处治。”
两人越争越凶,孙策见势不妙,连忙出面阻止。
“二位都是我江东栋梁,凡事要和气平顺,方能携手据敌。”
程普道:“主公,末将绝非有意为难公瑾。只是出于稳妥,不得不有所提防。”
掎角之势的优势在于,不以取胜为目的,只要达到袭扰对手,破坏粮道,拖延时间就足够了。
孙策远道而来,必须速胜。
若不然,粮草尽,刘勋大军援兵回援,败的可就是孙策自己了。
典韦的骑兵损失殆尽,步兵机动性不如骑兵,做不到袭扰后方的作用,只能让孙策分兵据之。
假设皖城中尚存数百骑兵,当孙策大军包围典韦,皖城可派出骑兵袭扰后方。
程普所虑,无不道理。
但周瑜却不认同,道:“主公,两战过后,皖城伤亡惨重,固守尚可,若敢出城,必定会被我军包围,不足为虑。”
自始至终,周瑜都不相信皖城内还有骑兵。
因为据探马回报,刘勋麾下的精锐骑兵,都随他去攻打上撩了。
这仓促之间,哪里去召集骑兵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