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再次看见这让人觉得颇为熟悉的外号,刘启:……
他说不好自己此刻是个什么心情。
好消息,他是明君,坏消息,他也就一个守门员的水平。
总结:他是一个对比汉朝其他皇帝来说,比较平庸的皇帝。
不过想一想也不是不能理解,他前面那个,是历史中公认的文帝,他后面那个,是后世公认的千古一帝。
总有种跟唐朝的那个李治感同身受的感觉。
前面文帝,后面千古第一女帝,自己夹在了中间是那么的平平无奇。
朝臣们安静沉默着,小心翼翼的观察自家陛下的脸色,生怕陛下会因为天幕的话心生不悦,把他们未来的千古一帝苗苗处理了。
然而事实却是,他们想太多,刘启又不是脑子有病,要为了什么莫须有的担心,亲手断送大汉可能崛起的未来。
不如说,算着自己还有多少寿数的汉景帝,正在竭尽全力的为汉武帝的继位铺路,就如同历史中一般。
……
虞美人收敛了脸上调侃的笑意,转而认真了起来,继续说道。
[我们说起汉景帝,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七国之乱,这算是汉景帝时期,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件。
但在这个事件当中,汉景帝的形象却不是绝对正面的,在此次事件当中,也传出了他急功近利、刻薄寡恩的声音。
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汉景帝在承上启下这一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内,刘启几乎是完全继承了汉文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样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厉行节俭,减轻刑罚,振兴文教,略修礼仪。
是不是非常眼熟,这些基本跟吕雉和汉文帝所做的没什么区别。
对外,刘启同时采取了“南抚劲越,北和强胡”策略,继续与匈奴和亲,对南越安抚,注重积极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
可以这样说,他为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同时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但刘启的身上也面临着很大的争议,比如他因母亲窦太后的缘故大封外戚为侯,开启了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
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让他在大汉成为了庙号守门员的存在吧。
好,我们跳过第二个千古一帝,讲他的儿子,刘弗陵。]
天幕下的众人听懂了,简单来说,就是汉景帝虽然是个明君,但他基本上是走在前任的老路上,胜在稳妥。
他们并不会说什么,领了了那么多期昏君的磋磨,他们深知有一个梦听得懂人话,不胡搞瞎搞的皇帝的重要性。
毕竟你就是设置了一个十年计划,傻逼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半点不听,不也半点没有办法。
但汉景帝就不一样了,能持续把利国利民的政策推行下去,还为一个盛世做了准备的工作,这怎么说也说不上一生差生吧。
最重要的是,这位皇帝还有超乎想象的生育价值,让大汉上下充分看到遇事不决在他后代里抽保底的可能。
保不齐就能抽出一张SSR呢。
为此,他作为皇帝的那一点点不完美,他们能够大方的将他原谅。
此刻专心听讲的刘启,哪里能想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还上升到了别的奇奇怪怪的价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