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酒店,不多时,小舞也回来了,她告诉杨林,相较于国内,香港的房价简直是天价,一平方尺就要花费两三千港币。
香港的房地产买卖是用平方尺计算的,1平方米 = 10.平方尺 。
也就是说,每平米的房价都在两万以上,这比国内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要高出数倍。
尽管杨林对香港房价的高昂有所预料,但他仍被实际的价格所震惊。
香港的楼市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楼市黄金期(1984-1997年),始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该声明限制了港英政府供应50公顷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导致楼市供不应求,房价因此迅速攀升。与此同时,港币随美元贬值,银行放宽了按揭贷款条件,利率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负利率,进一步刺激了投资需求。在这一轮长达13年的房价上涨过程中,仅在1994年出现了一年左右的短暂下跌,但长期的大涨趋势最终吹出了香港历史上最大的房价泡沫。1997年相比1985年,香港私人住宅价格指数暴增七倍,房价涨幅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第二阶段,楼市低迷期(1997-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爆发,对东南亚、东亚各国的金融、经济、楼市和股市造成了重大冲击。香港股市和房市也未能幸免,港股遭受重创,房价急转直下。
香港房价在1997年三季度达到顶峰,二手住宅单位的平均实用尺价约为7767港元。随后房价便迅速下滑,1998年房价暴跌,1999-2003年跌幅收窄,但下跌趋势持续了五年,跌幅超过六成,成为香港房产发展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次。幸运的是,央行及时出手相救,楼市才逐渐开始恢复。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又突遭非典袭击,房价再次跌到冰点,每平方尺价一度跌至2309港元的低位。当时,香港有高达10.6万宗房屋成为负资产,“百万负翁”的现象并不罕见。
第三阶段,楼市疯狂期(从今年开始的未来十几年)。2003年,内地开通香港自由行,这一政策是香港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对内地旅客实行的一种完全开放的旅游政策。自从自由行开通以来,赴港旅游人数大幅上升,香港零售业迎来了黄金期。同时内地资本如潮水涌入,香港房产开始复苏,同时期美国、欧洲、中国内地楼市皆处于快速上涨期,这进一步推动了香港房价的上涨。之前十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多,城市交通大改善,加上内地开放对香港自由行,香港商业景气度明显提升,工作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香港房价的持续上涨。
小舞做事踏实细致,她还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了她筛选出来的几套房子信息。
“这些太小的就算了吧,我们出手至少要买一百平以上的。”杨林拿过来看了几眼说道:“咦,怎么没有别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