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院试开始第一道四书题

这一句,出自《论语.颜渊》篇,联系它的上下文,完整的一段为: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大概得意思为:鲁哀公询问有若,如遇到饥荒,国家用度不够,该怎么办?有若说,为何不用“彻”法?

这里所说的‘彻法’是周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也就是说农民耕种一块田地的收成,其中九成归自己所有,剩余一成上交给国家。

鲁哀公听到有若这个回答就很纳闷:我十中取二,都嫌弃不够,你还想让我十中取一?你莫不是脑子有问题?有若无视鲁哀公的骂言,回道:百姓足够了,国君怎会不够?百姓都不够,国君哪里有多的?

想到这里,诸葛云疏不由心里一咯噔,这位学提大人为何会出这样的题目,他的目的何为?

难道是大夏国的国库紧张,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因着钱粮问题争吵过,所以才有此一题。

民富与君富,孰佳?

这还真是古往今来一直被热议的一个敏感话题。

作为皇帝本人,他定然是更希望自己的国库更为富有,而作为平民百姓,也定是希望自己吃喝不愁。

所处的阵营不同,那相对来说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甚者,稍有不慎,回答得过于放飞自我了,还可能连累身家性命。

诸葛云疏要做的,就是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为何要纠结两方谁富更好呢,还不如共同富裕来的双赢些。

想到这里,诸葛云疏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这道四书题的破题,为: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她偷换了个概念,虽说是共同富裕,但是富裕也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百姓为下,君主为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下面的百姓富裕了,君主还愁不富裕吗?

有了这个挑不出错来的破题,诸葛云疏就要暗戳戳地提醒考官,她可不是无的放矢才得出这一破题的,她可是熟读四书五经,饱腹经纶之人,这些都是有依据,有出处的。

于是,就在草稿纸上继续写下本次的承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君主的富裕,是藏在民间,老百姓都富裕了,就不存在君主一人穷的道理了。这可不是她这个小考生说的啊,是‘有若’将这君民一体的思想告与鲁哀公的。

小主,

有了这个承题后,下面这一段,诸葛云疏就要‘代圣人立言’了,也就是所谓的起讲。

其实也就是接着破题和承题的内容,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做一下进一步的解释,也为下面的具体议论起好开头。

诸葛云疏思索了一会儿,这才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