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99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761 字 13天前

己三、诸尼请记领解发愿 分三:庚一、大爱道尼请记;庚二、耶输陀罗请记;庚三、尼众领解发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三十一面,我们看己三的“诸尼请记领解发愿”。

这一科是迹门流通的第四品<劝持品>。<劝持品>的大意是说,释迦牟尼佛讲完迹门正宗以后,把整个开权显实的观念讲清楚了,也为诸弟子授记了,整个迹门的所谓的一佛乘的思想已经是圆满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即将灭度。但是灭度前,佛陀对于未来末法时代《法华经》的弘传,心中有所忧虑,因此他希望能够趁他还在世的时候,与会的法身菩萨能出来发愿来护持《法华经》的流通。

对未来, 佛陀为什么会有所忧虑呢?这个地方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法华经》是成佛的正因,这个正因一旦传承断灭,那末法时代就没有人可以成佛了。没有人成佛,当然就没有法宝,也就没有僧宝,所以这个地方是事关重大。

那么《法华经》为什么是成佛的正因呢?诸位!大家听了这么多《法华经》,如果有人问你说,你最大的受益是什么?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建立佛陀的知见。就是说,从今以后,你看生命的态度、角度改变了。我们没有学《法华经》,我们刚开始学佛法,叫做诸法因缘生。这个因缘是什么?就是业力。所以我们在看人生的时候,是用业力去看人生的。这个人会快乐,因为他有善业;这个人会痛苦,因为他有罪业。

用业力来看人生有什么缺点呢?你会把人生看成一块一块的。因为因缘法强调的是什么?是差别相。你跟我不一样,因为我们有不同的业力,我跟你也不一样,那么就建立了整个十法界的版块,佛陀有佛陀的法界,众生有众生的法界。这样子,从业力的角度我们很难看到法界之间的交集。这个就是因缘观不足的地方,它把整个法界作一个区隔。

但是真如观就不一样了。真如观是从真如的一心来看十法界。就是说,十法界其实是一念心念头一动所变现出来的,说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我们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佛陀和凡夫,那么佛陀的功德庄严是如梦如幻,我们凡夫的业障深重也是如梦如幻,所以产生一种自他不二。也就是说,你用真如观来看人生,你就跟佛陀站在同一个基准点。就好像说,如果今天一个离家出走的孤儿,他选择离开家庭在外流浪,那么他跟大富长者有很大的落差,他是一个贫穷下贱,大富长者那是一个具足大富大贵。但是,如果这个孤儿选择回家,那么他跟大富长者就是一家人,那是种父子关系,所以继承家业变成怎么样?变成是迟早的问题了。

所以《法华经》的殊胜就是,它把我们一种向外攀缘因缘法的心,带回到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让我们跟佛陀站在同一个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那么从今以后你会觉得,改变生命是没有像以前那么坚固,而是相对容易。因为一念心性本来就具足佛法界,本来就具足极乐世界,所以从一心的角度来看极乐世界,它已经不是十万亿佛土,你去看阿弥陀佛他也不是那么的遥远。所以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从真如而建立十法界。这个相对于我们过去从因缘建立十法界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点,而这也是整个成佛的正因。

所以,当整个真如思想在这个世间消失以后,就是这个《法华经》没有了,那佛法就变成一种差别法了,就是佛陀有佛陀的法界,对我们来说是高不可攀。所以这件事情就是怎么样呢?事关重大。整个佛法的传承里面,成佛之道是关键,所以《法华经》一旦断了传承,那么我们对因缘法,业力,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接受,那你就走人天乘。既然业力不可改变,那我就怎么样?修善,让自己活得快乐一点。第二个,你选择逃避,就跟阿罗汉一样。我用空性的法来把因缘法断掉,进入偏空涅盘。我选择逃避,我没有办法改变你,我就离开了。

所以,当真如思想这个传承断了以后,佛弟子就没有所谓的中道的概念,就是你只能选边了,你要么选有,要么选空。你的学佛要么就是追求快乐,要么就是进入涅盘寂静。你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没有所谓的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没有这回事了。

这件事情当然对佛法的伤害就很大,众生只能够安乐,只能够解脱,就没有成佛之道这件事情了。所以佛陀的第一个忧虑,就是因为它是成佛的正因。

第二个,它难信难解。就算有人跟你讲,你也不见得能够产生信解。

我们一念心它的本体是清净的,但是它又具足一切的万法。就是当我们的心摄用归体的时候,万法唯是一心,这个时候心是不动的。就是你的心不动的时候,它是既清净又具足,就是一个明了的心。但是你念头一动,那就一心衍生万法了,那就十法界出来了。各人动各人的,众生动的是贪瞋痴的烦恼,就走自己的法界;二乘人动的是无常、无我的念头,那就走上空性涅盘。所以它整个思想,这种从一心开出十法界这种常同常别、即空即假即中的概念,很难信解。

小主,

所以必须有这种大菩萨——第一个要有慈悲、耐性,第二个要有善巧方便——佛陀期待法身菩萨出来承当这个重任,所以就有这一品<劝持品>。佛陀希望能够由与会的法身菩萨来承当末法弘传的重责大任。

我们看己三的“诸尼请记领解发愿”。这一段是说明比丘尼在听完三周说法以后,请佛陀授记并且领解发愿。这地方有三段。

庚一、大爱道尼请记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看大爱道比丘尼的请记。

尔时,这个时候,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摩诃波阇波提就叫做大爱道。佛在世的时候,出家弟子并没有重新安立法号,你世俗是什么名字,你就用这个名字来当作你出家的法号。大爱道跟佛陀的关系是这样子:佛陀出生七天以后,他的生母,就是摩耶夫人就往生了,所以他的整个长大,是他的姨母,就是摩耶夫人的姐姐,他妈妈的姐姐把他给抚养长大,所以这个大爱道比丘尼对佛陀是有养育之恩的。她在七十五岁出家以后,就跟佛陀学习,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在法华会上,她带领了六千个眷属,一个广大的比丘尼僧团,“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目不暂舍就是说,其实她的请记并没有说话,只是用她的举动、用她的目光来祈求佛陀授记。

这个时候,佛陀等于主动地告诉憍昙弥(憍昙弥就是释迦族的一个种姓),他说,你为什么以此忧虑的容色来看着如来呢?难道你的内心是认为我不会称念你的名称来为汝授记吗?就是佛陀主动地来为这个大爱道比丘尼授记。佛陀就说,憍昙弥!我先前已经为一切声闻来授总记,但是我现在要为你授别记。

这以下就讲到授记之文了。说将来之世,汝等,就是包括了大爱道比丘尼,包括她所带领的六千个比丘尼的僧团,未来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

成佛,你一定要做两件事情。就是你成就佛陀知见以后,第一个,你要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法门,成就总持;第二个,你的分身要到众生法界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所以她做大法师。

也就是说,成就法身佛以后,你初地有一百个分身,当然不是说你每一个分身都想要成就应身佛,但如果你要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身佛,那基本上一定要护持正法,这是一个关键。

所以大爱道比丘尼,如是地渐渐修学菩萨道,成就六度的法门,“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这个是说明她成就应身佛的相状。说这个应身佛,色相光明庄严,见者欢喜,乃至于后面的十种德号,如来、应供,乃至于佛、世尊。

“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就是说,大爱道比丘尼往生以后,她就把这个佛的位子传给她的弟子,如是地辗转。她们不是同时成佛,是一个往生以后,另外一个就接着成佛。她们的佛名跟国土都完全一样,所以就叫做转次授记。

大爱道比丘尼,是佛陀在世的整个僧团里面第一个出家的比丘尼,之前都是摄受男众。她出家的时间其实很晚,七十五岁才出家,算是高龄出家了。但是她成就阿罗汉以后,她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她有高深的禅定,这个是很难得。因为一般年纪大的时候,对禅定一般是放弃的。也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禅定,阿罗汉里面有的是慧解脱的,他的禅定可能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他如果没有进入初禅,他就没有神通。所以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的阿罗汉,你看他的行为就跟你完全一样,他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也没有神通。但是他是阿罗汉,他内心当中有无生的真理跟他的心相应。他死的时候,也是一般地就这样死掉。

但是,如果这个阿罗汉是有禅定的,特别是有四禅,那就是像大爱道比丘尼那样,大爱道比丘尼活到一百二十岁,有禅定的人是寿命很长。她临终的时候,她用她的神通力飞到恒河的上空,然后放出青黄赤白四种颜色的光明,最后进入火光三昧,用火把自己的身体烧掉,进入涅盘。

佛在世的时候是不允许出家众显神通的,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可以显神通。你为了要证明这个法的功德,证明禅定的功德,要鼓励后世,只有在临命终的时候可以显神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是大爱道比丘尼,她的禅定的殊胜。

庚二、耶输陀罗请记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只劫。

前面讲到大爱道比丘尼,这地方讲耶输陀罗比丘尼。其实这两个人跟佛陀的关系都非常密切。耶输陀罗是佛陀俗家的夫人,是罗睺罗的母亲。佛陀为他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授完记以后,这个时候耶输陀罗心中就动念头了。她怎么想呢?她说,世尊在授记当中,为什么单独没有称念我的名号来为我授记呢?

这个时候,佛陀的他心通,他自然就知道这件事,就主动地以大悲心告诉耶输陀罗说:汝于来世,在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也是一样,亲近十方诸佛,乃至于广度一切众生,来修学六度万行。作为大法师,渐具佛道,慢慢地积集福慧两种资粮而成就佛道。在哪里成就佛道呢?在净国中。声闻弟子基本上喜欢成就清净国土。这个净国中,就是清净的国土。他的法号叫做具足千万光相如来,也是一样,身相光明庄严,应供、正遍知乃至于天人师、佛、世尊。佛寿非常的久,无量阿僧只劫。

耶输陀罗的应身佛有两个特色:第一个,身相庄严。当然,这个身相庄严是在因地的时候持戒跟忍辱所成就的。第二个,佛寿久远。这个就是禅定了。你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要加修禅定,就会产生佛寿的久远。

整个《法华经》的授记,到这里等于是全部圆满了,我们把这个授记作一个总结。佛陀授记,在经文当中有两种情况。

一个叫通记。比方说,我们今天是生长在末法时代,那我学《法华经》以后,欸,我改变我的观念了,我不再用因缘来看人生了,我用一念心性来看十法界。所以,极乐世界虽然十万亿佛土外,但对我来说,它不离开我一念心性,所以,我动念即到,因为整个法界在我一心当中。那这样子,恭喜你!你已经成就佛陀的知见了。那佛陀是不是应该为我授记呢?是的,授通记。佛陀跟你说,你未来当得成佛。但是,没有时间,没有佛号,没有国土。为什么?因为你会退转。你只是理观成就,但是你事修薄弱,你还有烦恼跟业力在。那么这种会退转的情况,记住!佛陀的智慧永远是现量境,不落比量,就是佛陀不作任何预测。就是这件事情还有变数,佛陀会选择默然。

但是佛陀只要讲出话,这件事情就定案了。所以佛陀只为成就初果以上,成就位不退以上的,进入佛知见的人授别记。为什么初果以上呢?因为他已经不会退转了。这个人在成佛之道中,他的模式已经可以看得出来,就是这个人以后是怎么成佛的。他喜欢禅定,他喜欢神通,他喜欢有各种辩才,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佛陀才会给他授别记的。

但我们一般凡夫,可能你今生学一学,你来生生天了,然后,可能知见又暂时退失了。佛陀不为这种不定种性的人来授别记,因为佛陀不作任何预测,佛陀的心永远是现量。

到此整个授记就圆满了。

庚三、尼众领解发愿

我们看庚三,尼众领解以后而发起的菩提愿。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 安隐天人

我等闻记 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广宣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