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第60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554 字 13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二十三面,我们看子二的“颂合领付家业心欢喜”。

我们三界的凡夫,在操作权法跟实法时,要把重点放在权法,因为这是现实问题。成佛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次要的,而解决生死问题是比较急迫的。

我们知道,权法的操作,它的核心思想在安稳。从修学的次第,我们一开始会从断恶修善来追求安稳,就是我们修学善业来消灭这种罪业的不安稳。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以善法为住,就是把善法当家,等于是在心中做了一个茅蓬,以善业为茅蓬来抵抗生死业力的伤害。

但是善业有问题。你今生做义工的时候,你内心很高兴,对不对?因为善法会让你欢喜。你来生更高兴,因为来生会得到回报,大富长者、大国王。所以,以善法为住会让你今生安稳、来生安稳。但是第三生就不一定了,因为你造善业的时候心有所得,你有私心,你有我爱执的私心。你造善业可不是为了别人,你可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来生积集资粮。所以,你这种私心的结果,就有可能让你第三生堕落,因为你第二生享受、放逸,第三生堕落。

所以,善业是不安稳的,就是说,它只是暂时的安稳。你造作五戒十善,让你今生安稳、来生安稳,第三生就不安稳了,所以这个不是真正的安稳。佛法为什么没有把善法当作权法?你说应该五乘啊,为什么没有把善法当作权法?因为它的安稳是暂时的。

真正的安稳,起码标准是我空的真如,就是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把这种主宰性——这种常、一、主宰的“我”拿掉。生命,谁说了都不算,“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身体会健康,你可别以为你是保养得好,保养好的人多了去了,不照样得癌症!是吧?因为你前生没有杀生的业,你保养得好是因为刚好是这样子。你要杀业重,你保养看看,你吃保养品看看。我们今生总是觉得我可以主宰人生,我因为努力,所以我的事业很成功。那是凑巧,努力的人也很多。那是因为你前生有布施的善业,我们今生的造作只是一个助缘。所以人生是不能主宰的。

为什么说诸法因缘生?如果可以主宰,那诸法就是由“我”来生出来了,那就不是因缘生了,所以我空的真如就是透过无常。因为人生会变化,所以是痛苦;既然人生会出现痛苦,表示你没办法主宰。你会主宰,你不会让自己痛苦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就证得我空。这是第一个安稳,这是真正的安稳,就是阿罗汉的四念处是第一个安稳。

但是安稳以后,佛陀就开始要慢慢怎么样?让你会权入实,从一种安稳到继承家业,要成就功德。这个地方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从空性的安稳到真如的功德的开显,有一个思想是很重要,就是法空的思想,般若时。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说明。就是说,你没有法空,你没有建立无所得智慧,你空性到真如转不过去的。就像那个诸子一样,他掌管了财物,知道那么多珍宝,他还是“止宿草庵”,还是在外面睡觉,他就是不回家。所以我们知道,从我空到真如,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叫做法空。我们待会儿经文讲完再来说明这个事情。

子二、颂合领付家业心欢喜 分二:丑一、合领家业;丑二、合付家财

丑一、合领家业 分二:寅一、合受命领知;寅二、合心无希取

第一个,合领家业。先领知家业,就是先经过方等、般若的消除法执。

寅一、合受命领知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当这个穷子成就我空的真如以后,他的身心已经安稳,生死问题解决了,那现在佛陀要他做的是成就功德的问题了,现在不只是安稳而已。佛陀就教导我等“说无上道”,佛陀就请声闻人在般若会上替他说大乘的般若法门,讲到我空、法空,一切法毕竟空的思想。而且赞叹,修习此者,“当得成佛”。一个人要成佛,一定要经过我空、法空这两种智慧的加持。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那么我怎么能够说呢?声闻人他认为是承受佛陀的加持,来为这些大菩萨讲这种二空的思想。“诸佛子等,从我闻法”,听到这种二空的思想以后,可以说是“日夜思惟,精勤修习”。他不但是修二空,他是应无所住,他还得生其心,发菩提心,广修六度。透过菩提心、空正见,“是时诸佛,即授其记”,开始授成佛之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密之藏。”所以整个二空的般若法门是秘藏之法。秘藏之法就是说,其实法空它还不是中道真如,因为中道真如要把心性显出来。空性是个法,但是法空能够秘诠真如,真如的法是含藏在法空当中。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小主,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了,为什么说佛陀是把他从我空带入到真如呢?中间很重要的桥梁就是法空的思想,而这个法空的思想是秘诠真如实相的,叫做秘藏之法。

我们看最后一段,这个声闻弟子来讲般若经以后,他自己是什么感觉。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其实,当初的声闻人并没有完全投入。他认为说,佛陀是要我讲给菩萨听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广修六度,这个跟我没关系,我还是修我的偏空涅盘,我还是安住我的涅盘寂静。这就是为什么他领付家业以后还是“止宿草庵”,他还不住在家里面,他还是在外面搭个茅蓬休息。

我们解释一下这段经文的核心思想。其实我们知道,教化不一定要太有针对性,如果太强调针对性,他反而反弹。这个是佛陀的秘密教化。就是说,表面上佛陀要声闻人去告诉菩萨,其实佛陀是要让声闻人自己去熏习这种法空思想,潜移默化,就是让他自己去熏习。

为什么说法空思想对他回归真如这么重要呢?因为法空思想所诠释的就是一切法无生,这是他的思想的一个提升。声闻人一开始是怎么认为?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很难进入真如了,因缘生就有所得了。你们看,“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要么得到生死,要么得到涅盘,两种而已。因缘生起的时候,你要么就落入生死;因缘灭,你执着灭相,那就得到涅盘。所以,“诸法因缘生”,生命就落入对立,人生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生死,要么涅盘。

“诸法因缘生”这个智慧是要再提升的,提升到“一切法无生”。这个就是法空的思想。

其实“一切法无生”是很重要。有一个禅师诵《法华经》,诵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产生疑惑了:诸法怎么“常自寂灭相”呢?你看我这个人,我可以吃饭,我可以睡觉,我可以拜佛!我都是在造作,怎么讲是寂灭相呢?明明是诸法因缘造作,怎么讲它是寂灭相呢?他就把这个问题问他师父。他师父说:去,我不与汝道。我不告诉你。叫他自己去参。

他从秋天参到冬天,从冬天参到春天。突然有一天,他在禅堂打坐的时候,他听到黄莺的叫声,突然间开悟。他讲一个偈颂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鸣柳上。”他这个怎么样?心性显出来了。

我们解释一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说一切法本来是毕竟空的。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逼到毕竟空以后,才会怎么样?才会毕竟有,所以才会“春至百花开,黄莺鸣柳上”。凡夫从因缘里面得到了三界的果报,二乘人从因缘生里面得到了涅盘寂静,但是这都是一种执取。凡夫更严重,是我执。二乘人叫做法执,执着涅盘也是法执,所以用无生来破法执。你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才能够知道万法唯是一心。

所以,诸法因缘生是最基础的,诸法无生是中间。你知道诸法无生,你就知道诸法是唯心所现了,大概就可以知道了,就再往无生契入,就是“春至百花开,黄莺鸣柳上”,那一切法就是声音、相状,就在心中现出来。所以说,以无所得为方便。

其实大乘佛法,无生是很重要的。你契入真如要无生,净土宗的感应道交也是要无生。蕅益大师说,你要真正体达无生,要不然你怎么说:众生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临终怎么感应道交呢?你要把因缘拉到原始点,就是因缘没有生之前。诸法是因缘才生,对不对?那因缘和合之前呢?那就是无生。就这样子的。所以,“若实无生无不生”,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拉到无生,然后你才能够契入一心真如,这是个关键。所以佛陀讲法空思想来破这个偏空涅盘。

寅二、合心无希取

前面是讲到用般若的无生观来修一切善法,来成佛。穷子对这样的一个法,一开始是没有希取,只是了知而不希取。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这就好像当时的穷子,他靠近父亲,父亲让他扫厕所,厕所扫干净以后让他掌管珍宝,但是他内心不希取,他只有了知而不希取。就是“我等虽说,诸法宝藏”,就是二空真如秘诠实相,所以它是一切佛法的秘密之藏。但是,我对于这样的二空真如所显的六度波罗蜜,“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其实这个地方前面有说过,他为什么不希取呢?两个理由:一个是年纪老迈,第二个得少为足。因为声闻人以为继承这些珍宝还要种种的造作,他觉得年纪大了,精神体力实在是不堪再做修行了。但是他不知道,这种理观,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你只要观念改变。观念改变就好,你就能继承家业。它跟前面的权法的有为造作不一样。四念处是很辛苦的,修六度也是很辛苦的,但是继承家业是当下一念相应就可以了。他以为是还要去有为造作,所以他心不希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下面会详细说明他没有希取的理由。我们看经文。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对于领知家业,这么多的珍宝,他为什么不生希取呢?“我等内灭”,因为我已经向内证得了灭谛,成就了我空的真理。我一开始就是追求安稳,也没有要成佛,我要的是了生死,所以我觉得已经满足我的心愿了。“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认为所作皆办了。因为我就是一个穷苦潦倒的贫穷子弟,多生多劫深受生死业力的折磨,我的涅盘可以保护我。他觉得这样够了。

所以,在般若会上,“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对于怎么样去上求佛道,怎么去下化众生,成就功德庄严,圆成佛道,我没有好乐之心。“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这个是空三昧。声闻人的空性,我们讲过,是从无常切入的。你用无常观来看一切法,那没有一个东西有价值的。即便是功德都是无常,因为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整个我空思想是排外的,它对有为诸法是排斥的。不管是生死法,不管是功德法,只要有为造作的法都是排斥的。因此,从我空的思想来看一切法,是无相三昧,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它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它没有生相灭相,没有大小,没有好坏的相状。它是纯粹的无漏、无为,就是一种没有生死的涅盘寂静,就这样子。所以,这个小乘的空性是一种严重的法执。

“如是思惟,不生好乐。”所以我对于整个大乘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生好乐。所以他不能发起菩提心。这是说明他这个空性是带有出离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