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经过佛陀前面的五根、五力的鼓励、开导以后,最后入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就正式地证得我空,断了三界的见惑,这个时候“名之为儿”。因为他已经怎么样?接触了佛陀的道法。
诸位!小乘的道法就是大乘的道法,《法华经》就是这样说的。声闻智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这个是其他经典没有讲到的。一般其他经典是小乘、大乘分得很清楚,我空就是我空,真如就是真如。《法华经》不是这个看法。《法华经》认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当他证得法性的时候,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名之为儿”,你现在在菩提道上已经是算是儿子了。当然,这时候离真正的真如的儿子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一般小乘我们叫做什么?我们叫做庶子。菩萨是长子,旁边的生的叫庶子,至少他是一个儿。
我们看经文,最后一段。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前面经过佛陀的开导,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后证得初果,名之为儿。那接着后半段就断思惑了,要断惑证真了。这个时候“穷子虽欣此遇”,一个人见到心中光明的时候,他是欢喜的,证得我空。而且他会知道,一个人成就圣道以后,他一定会知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一定知道他证得圣果了。证得圣果不用问别人,他自己可以印证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犹故自谓客作贱人”,就是说,虽然证得初果,但是还不能发菩提心。就好像说,你一个打工的,你再怎么工作、跟老板的关系再怎么好,老板把你当作儿子看待,但是这个打工的人总是觉得说,我还是个打工的,客作贱人,我是外面的,我不是家族的一部分,我是外来打工的。他还是这样想,所以他觉得他跟佛陀还是不一样。
最后,“由是之故”,经过二十年,经过八正道分。其实八正道分的第一个,“正见、正思惟”的那个正见,是无漏的智慧,是见道以后起修道。所以八正道分不是凡夫修的,理论上八正道分是他从初果见道以后生起的修道。那么这个地方经过了二十年是怎么说呢?就是无间断惑、解脱道证真。他经过无间道、解脱道、无间道、解脱道……次第地断三界的八十一品思惑,最后证得我空的真如,成就阿罗汉果。就是经过二十年,成就二乘的圆满果位。
那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穷子来到了大富长者的家族来打工,大富长者不但给他很多的钱,还陪着他一起工作,不断开导他。那么最后的结果叫做什么呢?“如所生子。”关系到这么密切了。就是说,你虽然是外来的,但是我已经把你当作儿子看待了。但是,这个穷子是怎么想呢?虽然老板对他很好,这个人还是怎么样?“客作贱人。”说我还是打工的,你对我好是一回事,我不敢直接承认我是你的儿子。
我们从这段经文来看,等于是创造双赢了。看这个情况,穷子很高兴,叫做“虽欣此遇”。因为穷子的目的是什么?他要离开痛苦。小乘佛法,对于成就功德庄严,它没有这个本事给你;但是怎么离开三界、怎么消除三界的业力、怎么解决生死的痛苦,是它的专长。
所以四念处大小乘共修,净土宗也要修,因为你厌离娑婆。你不修四念处,那你厌离娑婆就是个空话,你怎么厌离娑婆呢?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轮回的原因,除了业力以外,就是我们喜欢三界的果报,就爱取,没有爱取是不能够滋润业力的。所以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净土宗是要内心做出改变才会往生的。不是说你把佛号拿来念一念,然后你就会往生了,按照正常情况是不会往生的。因为你往生你要带业往生,既然是带业往生,你不能把十二因缘那个转盘转得这么炽盛。
所以,佛法解决生死问题,那比外道高明多了。我们说过,外道就修苦行,说,我有生死业,那我就赶快消吧。用痛苦来消业障,你消到什么时候?所以苦行不是办法。佛陀说,业力有一个开关,就是我爱执,那种主宰性。你把那个“我”拿掉,那个轮盘就不会转动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生老病死,你把那个无明关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那个无明就是我爱执。从分段生死来说,那个无明就是我爱执。
所以,佛法的善巧,是从根本去关掉开关。外道是从枝末上——我有业力,我要消业障,所以我这一天就吃三颗米,日食三米;要么就是整天泡在水里面,要不然就是用有刺的植物放在床上,就卧在刺上,用种种苦行来消除业障。不可能的!这个地方就是说,离开痛苦,方法就是证得我空的真理,没有其他的方法消除生死业力。
所以到此为止,达到了双方都满意。那穷子满意我们可以理解,穷子得到涅盘寂静,他没有痛苦了。那么父亲怎么满意呢?我们前面说过,父亲见到儿子是要把家产给他的。你别忘了,小乘的真理就是大乘的真理,这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声闻智断就是菩萨的无生法忍。就是说,只要你有本事,拉到佛法真如也好,进入空性——沾到真如的一点边也好,后面佛陀就有办法了。只要你入圣位,佛陀一定有办法把你带入真如,迟跟早了。就怕是你没有入佛法真如的一点,就是空性。我们说过空性没有离开真如。后面到了方等、般若,佛陀就有本事把它会归到一佛乘了,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为什么佛陀满意。佛陀现在可以说胸有成竹,没问题了,因为一如无二如。
丑四、领付家业喻 分二:寅一、敕领家业;寅二、终付家财
寅一、敕领家业
让他领知家业,就是讲到方等、般若二时。看经文。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我们知道,穷子从一个在外面流浪打工的流浪汉,到了大富长者家族打工以后,得到稳定的衣食,甚至于这个长者不断给他加价、加价、加价,他已经非常满意了。但是佛陀似乎是不太满意,还要给他一些增上。但是作为这个穷子来说,他已经是心满意足了。我们看佛陀后面要怎么样再让他进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过是已后,就是这个声闻人经过了阿含时,证得阿罗汉果以后。阿罗汉一成就以后,双方面,这个父子关系改变了。什么改变呢?“心相体信。”内心当中互相信任,这个很重要。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为什么呢?儿子为什么相信父亲呢?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个父亲所言不虚,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他怎么样呢?闻大不谤。
所以说,入了圣位以后为什么很好引导?因为他闻大乘法不再毁谤了。不像凡夫,凡夫受到痛苦折磨以后,你跟他讲中道实相,他毁谤,他堕三恶道。所以佛陀非常害怕,佛陀不敢随便地跟业障凡夫讲大乘中道实相的法门,很怕你“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入了圣位以后,佛陀对你有信心,你对佛陀也有信心,互相都有信心,所以你说什么都可以了。
“入出无难。”所以在方等会上,入,他始闻大乘方等法门;出,犹见丈六比丘说小乘法。就是说,阿罗汉们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本来都想要入涅盘,但是佛陀以他的威德力把他们叫来听方等经。他听方等经的时候他也是随顺,但是他从法会下来,佛陀还是现丈六比丘相给他说法,所以这两个已经不互相冲突了。一方面听大乘法,一方面习小乘法,这样子对他来说,他可以达到平衡了。
虽然听大乘法,他的内心有变化吗?没有变化,“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这个地方我们说明过,方等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佛陀展现了大乘的功德,用《维摩诘经》的功德,大乘的不二功德来刺激他。你说他没有改变,其实他还是有改变,叫“动执生疑”。就是他以前在《阿含经》的时候,对涅盘寂静是非常的执着,是百分之百的执着,现在这个执着有点动摇了。他心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来大乘功德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不好,是这么好。你看文殊菩萨,《维摩诘经》中他们是那么的自在,他们就算显神通都比我好。我显神通能够变出一只鸟,菩萨可以从变成一只鸟,这只鸟又变成十只鸟,这十只鸟又变成一百只鸟。他一看,光是神通力,阿罗汉就比不上大乘了。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那种自在境界,阿罗汉实在是大开眼界。但是他的心态还是:虽然如此,我还是喜欢涅盘寂静乐。但是已经有一点点动摇了。方等会上的目的就是动执生疑。
我们再看佛陀进一步加码,用般若法水洗除他的法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