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38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227 字 13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九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

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尊者授记成就应身佛的一个相貌。这个授记的时间点为什么一定要在舍利弗尊者开悟以后呢?我们做一个解释。

天台智者大师把学佛分成两大块:一个叫般若道,一个叫方便道。基本上般若道跟方便道的共同点就是,你要安住一念心性,就是真实的法。我们讲过很多次,真实的法它不能有变化,它必须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它本身不能是一个修来的东西。你说你心性是修来的吗?不可能。空性是修来的,假观是修来的,心性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诸佛只是觉悟了这个真理,不是把心性给创造出来。所以一个人怎么叫成就般若道呢?他首先一定是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地方就是般若道的基础。所以,在一心三观当中,一心叫做实法。

当然,你也不能老是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你就执理废事了。所以你要怎么样?要操作权法。什么叫权法呢?就是空假中三观叫权法。当我们在一念心性安住以后,用空观的智慧,用无常、无我的智慧调伏心中的爱取,一直到破了我执跟法执,入了初地,这个般若道就完成了。

所以诸位,我们虽然了解《法华经》,但是我们刚开始修行,还是在一念心性里面做权法的操作,偏空性这一块。因为很简单,我们的重点目前来说是解脱道,是出离生死。所以,般若道在智者大师的定义,叫做智慧引导慈悲,它的主导性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它把慈悲心暂时收摄起来。它是以智慧引导慈悲,因为它必须要先完成三界的出离解脱道。

那么二乘人,他们因为无常、无我的智慧,他的权法下得很深,所以他只是法执重。他一旦听过《法华经》,能够会归心性的时候,基本上他就从别教的初住直接升到初地。所以,不管舍利弗也好,乃至于后面的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等等也好,只要他在《法华经》这一关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会归心性,觉悟以后,那么他一念心性的即空及格了,他般若道及格了。而我们就算《法华经》读通了,实法妙,权法妙,但对我们来说,我们空观的权法太薄弱,所以我们要补修空观。

声闻人空观已经圆满了,他是差在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他这一关实法补上以后,他般若道及格。他后面要做的就是一念心性即假。这个假观要走两大阿僧只劫,就做两件事情。就是说,菩萨一旦般若道走过以后,就走方便道,这个时候以慈悲引导智慧,就相反了。因为他已经走出了三界的解脱,他身心世界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已经脱落了,所以他必须怎么样?做两件事:第一个净佛国土,第二个成就众生。所以他这个以后就修假观了。

诸位!假观我们在前面说过了,假观的特色是什么?就是相状。整个十法界十如是,第一个就是相状。凡夫当然是取相,凡夫就在相状里面起颠倒,落入一个三界的因缘果报。菩萨也善用相状,他必须发愿创造一个依报的相状、正报的相状,来招感跟他有缘的众生。极乐世界也是靠相状来带动。你看《观经》,佛陀告诉你莲花观,要作莲花开合想。你那个莲花,你坐在莲花里面,莲花一关就是你跟娑婆世界因缘结束了,然后,“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到极乐世界,莲花又打开,看到佛陀放光摄受你,为你说法,乃至于各式各样的鸟类为你说法等等。所以它那个莲花一开一合,表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都是用相状来摄受的。

也就是说,当菩萨入了方便道,这个时候就是开始成就国土了。成就国土,当然他先发愿,然后修行,然后招感有缘众生来跟他一起修学。寿命结束了,这个时候他把他过去因地的愿力跟修行都用完了,他接下来再重新发愿,重新修行,再创造下一个国土。所以菩萨的方便道就是不断地发愿、修行、成就国土;然后国土结束了,再发愿、修行、成就国土。他就在成熟众生、庄严国土当中不断地进步,直到他圆满佛道为止。这个就是般若道。他要走多久?般若道走一大阿僧只劫;方便道走两大阿僧只劫,就是修假观。

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他本来是证得阿罗汉,所以他空观成就以后,再会归到一念心性,所以这个时候就开始(天台说的),从空出假,开始要规划国土。声闻人他对假观是薄弱的,所以必须有佛陀的印证给他信心,给他一个方向,所以佛陀给他授记。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一个方向。

庚二、重颂分二:辛一、颂上长行;辛二、结示称叹

我们看重颂,重颂当中分两科。辛一,颂上长行,颂前面的长行。长行里面分成五段。

辛一、颂上长行分五:壬一、颂因行得果;壬二、颂劫名国土;壬三、颂众数说法;壬四、颂寿量长短;壬五、颂法住久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壬一、颂因行得果

先看他的因行跟得果,看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这个地方先说明他的得果。说舍利弗来世,能够“成佛普智尊”。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因为他成就了一种广大圆满的中道智慧。

这个“普智尊”,古德解释有三块:第一个,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在安住一念心性以后,观察一切法空,以空观照真谛。第二个,道种智。从一念心性当中修假观,他透过相状的操作,然后掌握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来引导众生,所以这个假观照俗谛。第三个,这个中观就照中谛。所以即空即假即中三个加起来就是普智尊。安住一念心性是实法,空假中三观是权法,所以权实加起来就圆满了,普智尊。

智慧圆满以后,他的法号叫华光如来。依止这样的因缘来度化无量的众生,包括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也包括佛灭度以后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跟他有缘的众生,都会因为他这一期的教化而得度。

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华光如来呢?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供养无数佛”,福德资粮。你要成就一个正报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成就一个这么清净的国土,都必须要福报力,而最大的福田当然是佛陀,要供佛。第二个,“具足菩萨行”。你在这当中不但是亲近佛陀,你还得要亲近众生,广修六度,来跟众生结缘,来号召跟你同愿、同行的众生未来变成你的眷属。第三个是最重要的,“十力等功德”。这个十力,开出来是十力,其实就是智慧。你必须要修学“一心三观”、“权实不二”的智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成佛有三种重点:第一个,智慧力,一心三观;第二个,福德力,你要供佛,成就你的依正庄严;第三个,因缘力,你要从六度当中广结善缘。智慧力、福德力、因缘力,才有可能成就一期的应化身的教化。

壬二、颂劫名国土

看下一段,壬二的“颂劫名国土”。看经文。

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常有华果实。

华光如来在因地的时候又是供佛,又是行六度,又修智慧,要修多久呢?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的这么长时间,就在大宝庄严劫那个时间点成佛了。他依报的世界叫做离垢世界。为什么叫离垢呢?因为凡是受生的地方,即便是带业往生的凡夫,都是身口意远离邪见烦恼的过失。“以琉璃为地”,以黄金为道路的两边,它旁边有种种七宝树,而且常有华果。这个地方说明“清净无瑕秽”。

蕅益大师说,我们一个人在成佛之道,其实最难最难的地方是三界的生死,因为他退转最多。你的烦恼会干扰你;你的冤亲债主、魔障会干扰你;你死亡,不断地死亡,把你整个修行中断。你本来修得好好的,你的状态是最好的,夕阳无限好,但是死掉了,死掉以后,你前生的善根忘得一乾二净了。所以,对凡夫来说,是需要一个清净的国土来保护。创造一个无瑕秽的国土,对我们凡夫就像小树得到保护一样,尤其对资粮位的菩萨来说是很重要的。华光如来看到了凡夫有这样的需求,他经过再三的思考,决定要创造一个离垢的世界,来保护这些善根没有坚固的凡位的菩萨。

壬三、颂众数说法

我们看壬三的“颂众数说法”。看经文。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当然,教化不但是只有佛陀,他必须有眷属,有大菩萨作眷属。这个菩萨眷属他有三种功德:第一个,“志念常坚固”。这个代表一切了。这个菩萨是心中没有疲厌的大菩萨,就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神通波罗蜜”,这是指菩萨的善巧方便。第二个,“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他亲近诸佛以后广修六度,得到诸佛的称叹,善能修学六度。“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大菩萨!

我们前面说过,不管你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不管你是方便有余土的这些声闻人回小向大以后往生到净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凡夫往生到一个净土,正常情况有两个条件:同愿、同行,你必须跟这尊佛因地的愿力相同。他很重视持戒,你就必须重视持戒;他很重视智慧,你就必须重视智慧。他在六度里面偏重哪一个修行,你必须要随顺他的愿力,随顺他的修行,然后你才可以去招感,临命终的时候往生到这个国土去的。这个是《维摩诘经·佛国品》这么说的,一个净土是因为愿力跟修行的招感。当然要有一个带头的,就是因地有一个带头的,有一个号召的。就是,这件事情在做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领头的,那个人就最后作佛,其他人做他的眷属。

小主,

当然有例外。阿弥陀佛有点例外。你看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国土,善导大师叫顺从本愿。念佛的时候怎么念呢?顺从本愿。蕅益大师强调说,极乐世界的特殊之处在于,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中,他不强调共同的修持这一块,这是特别的地方,因为阿弥陀佛用十八愿来补足共同的修持。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用持名来取代共同的修持。那么这样子就代表了,你即便造了五逆十恶,你的修持跟我修持不一样……一般要到净土去,佛陀修十善业,他要创造一个宫殿楼阁,他要广修布施,你就必须广修布施。而这个人造五逆十恶,他怎么往生呢?他跟佛陀没有共同的修持,哪一个人造业往生到净土去的?

阿弥陀佛例外,他强调持名,这是他“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蕅益大师说,什么叫净土宗共同的修持?“同以不思议持名之妙行。”这就是净土的共同修行,就是念佛。所以,他略过了整个六度的修学,这个是阿弥陀佛净土微妙的地方。他为什么能够把摄受的根机拉得这么广?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但是你不能谤法。谤法是全世界最严重的过失,你起邪见颠倒了。

就是说,诸位!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烦恼,你可以有罪业,但是你不能起颠倒。这是整个净土宗的底限,这是最低、最底限。烦恼是虚妄的,罪业也是虚妄的,但你起颠倒了,那谁都救不了你了。所以他的指标就是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就是我不管你罪业有多大,我也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但是请你临命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然后提起佛号,然后忆念佛陀,然后以佛陀的愿力当你的愿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然后顺从本愿往生。

其实,你如果把各式各样的净土研究过以后(我们后面会谈到四大弟子的授记),阿弥陀佛净土真的是很特别,因为他只有共同的愿力,他不强调共同的修持,他只要求你持名。所以他这样子的话就变成怎么样?修净土宗永远不嫌太晚。因为你如果要求共同的修持,那就不是一生一世的了。所以净土宗为什么叫果地教,其他的往生叫因地教?就是佛陀在做什么,你要跟着做。你要往生到其他净土,佛陀在修布施,广修布施,你要跟着做。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招感共同的国土。净土宗例外,他没有共同的修持,阿弥陀佛在做六度的时候我们在造业。但是你要起惭愧心。所以净土宗它为什么临终要忏悔?就是你的思想要纯正。就是说它可以不管你的烦恼,它也不管你过去的业力,但是你要怎么样?从今以后你要顺从本愿,然后执持名号。

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些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蜜,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这一点来说,他就强调这些往生的菩萨必须跟华光如来一样做。华光如来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三件事:“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这些菩萨必须要随顺他的愿力跟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