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17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758 字 13天前

本经的经题叫做《妙法莲华经》。妙法,是说本经的修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那么怎么个不可思议法呢?简单地说,我们从“莲华”可以看出它的内涵。一般花的成长,是先有花,然后才有水果,先花后果。它是两个阶段的修学。而莲花的成长是同时的:当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生起的时候,它已经有莲子了;随着莲花的增长,莲子也同时增长。

也就是说,本经的修学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它是一种双向的修学:内观真如,外修法门。我们一般的修学只有外修法门,叫单向。你布施,你就好好修布施;你持戒,你就好好持戒,然后就成就一种资粮力。你死了以后,只是因为这个资粮力,来生得一个快乐的果报,但在你内心当中什么都没有留下来,空花无果!因为你布施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持戒,你没有通过内在的观照。所以,这个单向的修学会使令我们的生命随着轮回的不断流转,把我们过去很多的修学完全消灭掉。都在因缘上修学,这是很不好的:因缘会让你生起,因缘也会让你消失。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非因缘当中找到一个生命的落脚处,那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诸位,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布施的行为去启动我们内心的善根——我们那种本身就有的布施的善根。为什么佛陀布施如此的自然?他一定是由内而发的,他的善根被启动了。而我们的善根被烦恼业力遮蔽了,但是不表示没有。

本经的修学是双向的:内心观照真如,启动我们的善根;向外修学一切法门,成就资粮。所以我们未来学《法华经》的人,在修一切法的时候,他的生命是两个东西同时留下:第一个资粮力,第二个善根力。这个就是本经不可思议的地方。别人修一个法门成就一种功德,我们修一个法门成就两种功德——内外两种功德。这个就是本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当然,整部经都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讲到〈序品〉,它是一部经的头部。我们也可以从〈序品〉当中看得出它微妙不可思议的地方。

微妙不可思议,从〈序品〉来看有三个地方:

第一个,当机众不可思议。在佛陀的诸经当中,几乎所有的经典都是佛陀的弟子来做当机众,启发整部经的说法。比方《楞严经》,阿难尊者那是一个声闻弟子;《观经》,韦提希夫人是一个在家居士。都是他们在修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启动佛陀的说法。本经的不同是,尽管所有的弟子都在佛陀的旁边,但佛陀是自己亲自入定、放光,带动了整部经的因缘。也就是说,佛陀是一个当机众。本来佛陀是一个说法主,现在是把他当做当机众,这个预告本经将会有所不同。因为,佛陀将会从恒顺众生的说法,而改变成为畅佛本怀。就是,佛陀已经不再站在众生的角度来说法了,因为所有的法都是众生启动的,但是本经是佛陀自己启动。佛陀到了晚年,他老人家觉得是时候该说真话了;所有人都在法门上修学,失去了什么东西,佛陀该说真话了。

所以第一个,这个时候佛陀当当机众,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第二个,佛陀的放光不可思议。当然,佛陀讲经的时候经常放光,有时候从头顶放光,有时候从白毫放光,从胸前卍字放光,各种各样的放光,这个很平常。但是佛陀放光以后,又能够从光明当中变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从来没有说佛陀放光以后,这个光明还产生变化的,没有这回事情。

这个地方与会大众就看到了十法界的因果报应:有众生法界,追求世间的快乐;有二乘的人,追求涅盘寂静;有菩萨的修学者,修学六度的功德。各有各的追求,十法界众生各忙各的:凡夫忙凡夫的,圣人忙圣人的,菩萨忙菩萨的。但是,虽然各忙各的,他们背后来自同一道光明。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所以与会大众就说,哎呦,为什么圣人的后面是一道光明,杂染的凡夫后面还是那一道光明?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凡夫圣人虽然追求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来自同样一道光明?那大家就生起疑惑了。

这件事情是第二个不可思议,放光不可思议。

第三个,是问答不可思议。与会大众看到这道光明以后,有两种心情:第一个,欢喜,说是“欢喜合掌,得未曾有”。欢喜,他为什么合掌呢?古德解释,因为充满期待。与会大众隐隐约约知道,佛陀放这道光明将给众生广大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我一定有一份。每一个人都觉得他自己有一份,所以他们充满期待。这第一个。第二个,充满了疑惑。这么多的差别的相状,怎么就来自同一道光明?所以大众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疑惑,既疑惑又期待。

诸位!如果我们只有疑惑、没有期待,那你对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急迫性:那没事,我既然没什么期待,等佛陀出定再说吧。大家可以等。但是如果大家有所期待的时候又有疑惑,那大家就等不住了,所有众生的心里希望及时得到回答,因为他有期待。而佛陀在入定,所以,弥勒菩萨(代表大悲)就自告奋勇,代表所有的众生起立,向大智慧的文殊菩萨请问。因为文殊菩萨代表大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弥勒菩萨代表众生法界;文殊菩萨在佛陀入定的时候,他只好代替佛法界。当然,文殊菩萨也有困难,因为他虽然代表佛陀,但是他不能全部地代表佛陀,他要有分寸。所以文殊菩萨在回答这个问题:这道光明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并没有从义理上直接论述,他把这一块留给佛陀后面的〈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等等。他把法义的论述留下来,他用经验传承来解释为什么有这道光明。这个是文殊菩萨巧妙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回答又到底有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他引了两万尊佛。这两万尊佛是什么不可思议呢?诸位!相同的时节、相同的名号、相同的说法、相同的利益!两万尊佛在同一个时代前后出世,都叫做日月灯明佛,而且都为实施权,开出三乘的法门,众生成就三乘的果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这个因缘刚好被文殊菩萨赶上了,所以他就亲自现身说法。

壬五、灭后通经同

前面说过佛陀的相同点以后,我们看看最后一科,就是壬五,灭后通经同。

这两万尊佛灭度、众生听了《法华经》以后,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看,当佛陀也是放光现瑞说《法华经》,弟子们听了以后产生什么变化。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盘。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文殊菩萨讲完了两万尊佛出世说法、然后授记,为与会的对《法华经》能够产生信解的授记。最后,“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盘”,进入佛陀的大般涅盘。佛灭度以后,诸位弟子听了《法华经》。听了《法华经》以后,就产生两个不同的因缘。

我们先看第一种因缘。在佛陀灭度以后,第一个因缘是妙光菩萨做代表。妙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的前身。妙光菩萨就一方面受持《法华经》,受持多久呢?满八十小劫。他不断地自己修一心三观,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栽培增长自己的善根;一方面方便为人说法,令正法久住,让佛种不断。在说法当中,日月灯明佛——这个日月灯明佛就是两万尊佛的最后一尊佛,他有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后来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爸爸往生。日月灯明佛往生以后,他们就师承妙光法师,就跟妙光法师学《法华经》,承蒙妙光法师的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说明他们的受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本经对于听过《法华经》的人,他的生命产生两个变化:

第一个,叫做“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般人如果没有学《法华经》,你的菩提心是从因缘上建立:“悲众生苦,哀圣教衰。”那从因缘上建立,有问题了。诸位!你记住一个观念:不管什么东西,你向因缘借过来,你一定要还回去的。“诸法因缘生”,但是下面也有一句话叫做“诸法因缘灭”。就是说,你的菩提心是因为看到众生的痛苦而发起的。

我们佛教论断事情,你这个事情怎么来的很重要。因为,怎么来的,会影响到这件事情是怎么去的。你今天是因为众生发菩提心,你会很有热情。但是等到众生辜负你的时候,你惨了,你深受打击!因为你刚开始的菩提心就是因众生而建立的,所以它在你的心中扮演了主导的角色,你的心情一定会受众生的影响。

这个就是从因缘上修行的问题:来得快,去得也快,就落入了生灭因缘。所以你这个菩提心就不坚固了。但是,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从内心的自性功德生起的,那跟众生没关系,真如本性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你看一个人的菩提心,他高兴的时候很高兴,哇!众生要支持他,他高兴的跟什么一样;众生辜负他,他情绪就很低落。诸位!这样的菩提心非常危险。从你情绪的变化,我们合理地推论,你的菩提心是跟因缘借来的,这种就不坚固了。按照天台的意思就是,你这个树要种在大地——实际理地,它才会辗转增胜。你这个树是种在花瓶、悬在空中,这个就危险了。

所以,这八王子受《法华经》的一心三观的思想以后,他的菩提心坚固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前面讲到内善根,第二讲外善根。

学了《法华经》,第一个好处就是坚固菩提心;第二个,你容易遇到佛陀的住世。因为你跟佛陀是:佛陀叫做佛果,我们叫做佛种。就是,当真如本性通过你观照以后,你的心中产生了莲子。虽然这个莲子很小,但是它的本质还是莲子。佛陀也是莲子,佛陀是大颗的莲子。你修《法华经》,你什么都没有做,你是小颗的莲子,但是还是莲子。所以我们跟佛陀,按照祖师的说法,我们是一家人,同一个鼻孔出气。

小主,

所以,未来,同样的凡夫,有些人就容易生长在佛陀的住世,有些人就生长在佛陀没有住世。这跟你的内善根有关系。因为内善根影响到外善根,就是外在的因缘力。八王子内心得到《法华经》的一心三观的摄受,坚固不退,又得到诸佛的摄受,当然结果只有一个——“皆成佛道”。内有莲子,外有莲花的摄受,所以他很快地成佛。这是第一个因缘,就是妙光法师跟八王子蒙受《法华经》以后,八王子快速地成佛。这第一个。

当然也有第二种因缘。我们看第二个。

“其最后成佛者”,就是这个八王子辗转成佛,最后一个成佛的王子,他成佛的名号叫燃灯佛。这个燃灯佛,不是跟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个古燃灯佛,那个是比较靠近的、现今的燃灯佛。这个燃灯佛是另外一个。这个燃灯佛有八百个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做求名,求名菩萨。为什么叫求名呢?因为他虽然修行,但是他有一种烦恼。什么烦恼呢?贪爱名闻利养。这个人他有烦恼,但是他也有不可思议的地方,他也有善根,他也能够诵持《法华经》,“读诵众经”,但是不通利,不熟悉。就是他的外缘太多了,他可能中断了,所以“多所忘失”。就是他信解大乘的妙法,但是没有受持不失,“故号求名”。

当然,这个人有善根,又有烦恼,那结果“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我们知道,他种下的是《法华经》的善根,那叫一个成佛的种子。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他这个叫同体法性的加持。你今天是一个小莲子,佛陀是一个大莲子,莲子跟莲子之间产生感应,他就容易亲近十方诸佛。一方面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修福,当然也会蒙佛陀的开示。佛陀不会让你白白恭敬赞叹,肯定为你说法。所以他也就慢慢成长。

我们看总结。“弥勒当知”,当时受持《法华经》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妙光菩萨。这个人是谁呢?是文殊菩萨的前身。那个求名的菩萨也受了《法华经》。那个人是谁?是弥勒菩萨。所以文殊菩萨跟弥勒菩萨当时是师公跟徒孙的关系,因为他中间有一个燃灯佛。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佛灭度以后,文殊菩萨就提出两段因缘。就是说,诸位!假设我们现在在座诸位每一个人都把《法华经》学完了,学完以后产生坚定的理解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产生坚定的理解,可是你烦恼很重,一时半刻没办法解决生死业力,但是你跟别人还不同。因为在大乘经典说,你那个善根力会产生招感性。就是说,“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你跟佛陀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说这个蒙诸佛摄受就一定是正法时代。比方说我们,现在末法时代,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但是你敢说你没有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摄受吗?不可能吧!我们拜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我们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我们奉持释迦牟尼佛的戒,这也是蒙释迦牟尼佛的摄受。这叫做住持三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在了,但他的相状在,我们可以借相修心。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那就是内善根招感外善根。

这就说明了两段因缘:第一个,他信解以后如果有受持,烦恼又比较轻,那就快速成佛;信解以后没有马上受持,他忙东忙西、求名求利,但是你可别忘了,他心中可是有莲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