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第117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378 字 5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八十面,我们看戊二的“总授法身记”。

《法华经》所强调的法门,是一佛乘的妙法。这个一佛乘的简单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我们凡夫成佛的唯一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学《法华经》,我们顶多只能够得到三乘的权果,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没办法成就法身。这个就是《法华经》妙的地方,就是你从凡夫的这种业报身要转化成法身,你只有一条路,就是修《法华经》,否则你只能成就意生身。意生身只能自受用,不能够“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成就法身只有一条路,就是修《法华经》的法门。

学习《法华经》,基本上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个,就是它因地的修学;第二个,是它果地的功德;第三个,我们要掌握它的因果的相互关系。这三个重点。

前面我们讲到迹门,开权显实,就讲到整个《法华经》的因地的修学。它整个因地的修学,我们从它的序分上来看,所谓的放光现瑞,你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他是怎么修学的。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他是先进入无量义处三昧,然后身心寂然不动,从白毫当中放出一道光明,在光明当中显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个就是《法华经》的修学,它整个思想就是在那一道光明,那一道光明就是我们能观的智慧,一心三观的智慧。

那么他观的是什么呢?观察虚空当中所现的十法界。这个十法界有两重的内涵:第一个是理具十法界,第二个是事造十法界。理具十法界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你说打妄想也好,你说真心也好,反正它就具足十法界。我们现在的果报,只是我们内心的广大的十法界当中,其中一个小水滴。所以你现在的色身、你现在的思想,不能代表全部的你。你现在的思想跟你的色身只是你生命当中的一小部分,就是十法界中你现出的其中一个人法界,而人法界也很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你现在的身心世界就代表全部的你。这个是错的,这表示你心外求法,你被你现在的身心所局限。

所以,它的特点在于回光返照。就是不管你现在得什么果报,这个是过去的业力,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光明就是照于虚空当中,然后从理具十法界创造一个事造十法界,把我们未来的佛法界给开创出来。

那么现在重点来了,理具十法界要转成事造十法界,它的核心就第一个——如是相。天台智者大师说,我们必须用一种殊胜的相状去开显殊胜的果报。所以天台智者大师他的核心思想在性具,就是那一道光明具足十法界。那么我们怎么把我们比较好的佛法界、菩萨法界现出来呢?就是要有一个佛菩萨的相状。所以他把整个十法界分成四种相状:

第一个,就是三恶道的相状,就是增上恶心。就你看这个人,他怎么就今生结束以后就到三恶道去呢?当然,修因缘观的人是说,欸,他造了很多罪业。当然这个也是对,因缘观,“诸法因缘生”,罪业的因缘。但是你讲这个,其实很表面。不是因为他造罪业,而是他内心有一种增上恶心。就是对于贪瞋痴,他一定有一个非常粗重的烦恼,而这个烦恼的相状带动了三恶道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说为什么有些人造了罪业,他忏悔以后这个罪就消了呢?因为他忏悔以后,他改变他的心态,“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我们不能从业果去看,这是很表面的。就是,你如果经常起粗重的贪瞋痴的烦恼,那基本上你是去感应你内心的三恶道法界。

第二个,增上的善心,就是人天法界。一个人会生天,他不是把所有的善法都做完,不是。他可能针对某一个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的善法,他特别地坚持,产生一种增上。就是他不是一般的善心,而是特别坚固、强烈的善心。而这个善心临终现起来了,带动他内心本具的人天法界,现出来,让他自己受用。

二乘法界就是出离心,修四谛、十二因缘,修苦、空、无常、无我,慢慢培养出离心。这个出离心的熏习,就现出了空性的涅盘。

佛菩萨法界就是菩提心,透过六度来启发自己的菩提心的心相,而显现佛菩萨法界。

所以,整个因地的修行,就是在虚空当中那一道的光明照了我们一念心性以后,就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空就是,虚空是没有形相的;虽然没有形相,它性具十法界。所以,我们整个《法华经》的三周说法就在讲一念心性,怎么去内观,即空即假即中。而特点——我们看功德相的时候,特别在性具的假观,就是你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十法界。所以我们现出来的身心世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的内心有强大的潜能。那么这个放光现瑞,重点就是在光明,因为光明是开启佛法界的一个最重要的智慧观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本门的序分,强调“从地涌出”。它的重点在哪里?在大地。这个大地就是法身的功德成就了。我们现在没有大地,我们现在只能够有虚空的光明,我们现在叫做性具。而圆教初住的菩萨,他从一种空中的光明转成大地,那就不是性具了,那叫做显现,自在显现。他可以涌出法身菩萨,涌出人道,乃至于涌出三恶道,去度化众生。所以,我们从具足十法界到自在地显现十法界,就是一个成熟的大地。

所以光明是一个因地。你修布施,如果你没有内观(我透过布施的法来启动布施的心,透过布施的心去开显我内心布施的功德),你缺乏这个内观,那你只是在修布施,不能讲布施波罗蜜。你就没有“波罗蜜”(到彼岸)这三个字,因为你缺乏那一道虚空中的光明。你陷入了布施法的这种法执当中,被布施所限,所以你的心量变成狭隘,而不能内观,去开阔到你内心的本源。

那么现在第三个重点是什么呢?因果之间的关系了。这个很重要,这也是《法华经》的思想,因果的随顺。就是说,因地的光明转成果地的大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两个有一个共通的关系——同处同一个虚空,就是一念的自性清净心。十法界存在哪里?光明所照的地方,它的背景就是一念的自性清净心,而大地也是依止一念的自性清净心,这就是共同点了。就是,因地是一念心性的自性清净心具足十法界,而果地是一念自性清净心自在地显现十法界。所以,佛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

既然无所不在,那为什么不现身呢?关键是我们的善根没准备好。佛陀的功德,我们前面讲到,“法身常住,三世益物”,佛陀的功德是无穷尽的,在无量无边的时间、无量无边的空间,佛陀随时、随处、随地要等着跟我们感应道交。只要我们善根准备好了,我们的皈依心、出世的善根准备好,佛陀就能够显现。

所以,为什么我们能够通于十法界,我们凭什么一个凡夫众生能够跟诸佛感应道交呢?那就是因果的不二,就是佛陀的内心跟我们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共同点。如果佛陀的内心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就没办法解释感应道交,那怎么感应道交呢?所以因缘所生法,如果从因缘观,不能建立感应道交。因缘观强调时空的差别,佛法界有它的因果,我们众生法界有众生法界的因果。所以,诸法因缘生,它的好处,强调因果的差别相,让我们善知取舍,让我们断恶修善。但它的缺点在哪里呢?你没办法解释十法界的共同点在哪里。一个业障凡夫,他怎么就能够跟诸佛感应道交呢?如果从因果的思想,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有那一片的虚空存在,佛陀的万德庄严是依止自性清净心而住,我们的业障深重也是依止自性清净心而住。

诸位!要知道,为什么古德要把清净心加一个“自性”清净心?因为它本具的。本具的东西就是说,你不能让它增加,你也不能让它减少,因为它不是修来的,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这一念自性清净心使令我们从凡夫到佛法界是贯穿的。而这个就是我们的修观的处所,安住处。

三个重点看完以后,我们来看这一品的内涵。这一品是讲到<分别功德品>。

前面的<如来寿量品>是佛陀正说,讲到开近显远。我们凡夫对佛陀的认知是狭隘的。这个狭隘就是说,我们只知道佛陀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八相成道,这个就是佛陀。其实这是佛陀的一小小小小部分而已,真正的佛陀是他背后的法身,这个应化身只是方便示现。那种法身功德是常住不灭的,而且这个法身常住,他能够有各种的妙用,所谓的三世益物,这个才是对圆满的佛陀的认知。

了解这个道理以后,佛陀就开始“分别功德”,分别与会的菩萨听完《法华经》的本门功德以后产生的功德差别。

我们看附表三十九,第五十五面,<分别功德品>。我们解释它的品目跟要义。先看品目。

一、解释品目

“分别”者,即辨明、解释也。本品之初详细分别与会菩萨,信解“如来寿量”之文义,体悟“万行一心”之妙理,所成就之功德浅深。品末又分别信解受持本经之种种功德,故名“分别功德品”。

我们解释这个品目。“分别”,分别这两个字是个动词,就是对于所成就的功德加以辨明跟解释。这一品当中佛陀分别两种功德:

第一个,是与会的久修的这些菩萨。佛陀分别这些久修的菩萨在信解如来寿量之文义以后,体悟万行一心的妙理所成就的功德浅深。

久修菩萨,他看到事相的功德,他能够会归一心。他会说:哦,原来佛陀的法身就是我现在所内观的一念心性。所以他能够知道,所有的诸佛的万行——他为什么能够到哪一个地方现出一个身相度化众生,这一切无量无边的万行来自于他的一念心性,透过光明的照射变成大地,他内心产生了变化。所以,久修菩萨从诸佛的功德当中而体悟,对万行一心的道理体悟得更加的深刻,所以他功德增上了。这个地方讲的是深位的菩萨的成就。这是本品的前半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半段,佛陀又分别强调信解受持本经的功德。信解受持是讲初心菩萨。比方说他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他看到<如来寿量品>的法身功德,他也不知道什么万行一心的道理,他就是一念的信解或随喜,那么他也有功德。后半段分别初心菩萨的功德。

所以,总而言之,本品等于是分别两种功德:第一个是久修菩萨的功德。这个久修菩萨指的谁呢?相似位跟分证位,就是六根清净位跟法身菩萨这两种。那么初心是谁呢?初心是观行位跟名字位。不过,《法华经》的<分别功德品>,后半段只主要讲到观行位。那我们名字位的功德在哪里呢?在下一品,<随喜功德品>。佛陀针对凡夫的名字位,专门讲一品<随喜功德品>。所以,这一品的“初心”主要讲观行位。

所以本品讲两种,一个是初心菩萨的观行位的功德,第二个是久修的相似位跟分证位的功德。分别这两种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