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侄子小虎也自告奋勇地加入了这支敢死队,他想着自己从小在江边长大,水性好,定能为这次行动出份力。
他们在水中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剪断绳索,搬开礁石,可敌军也有所防备,不时地有巡逻的小船经过,好在敢死队的士兵们都机灵,一次次地躲过了巡查,终于把大部分障碍都清除掉了。
随后,朱元璋的军队准备好了火船,趁着风向有利,朝着水寨冲了过去。火船在湖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借着风势,迅速朝着敌军的战船蔓延而去。
敌军顿时大乱,忙着救火,躲避火船,根本无暇顾及防守。
常遇春看准时机,大喊一声:“兄弟们,杀啊!”便率领战船冲了过去,与敌军展开了水上大战。
一时间,湖面上火光冲天,喊杀声、战船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战况十分激烈。
小虎在战船上,奋勇杀敌,他瞅准一个敌军,用力一刺,将对方挑入水中,可还没等他缓过神来,一个敌军从侧面扑了过来,两人在船上扭打起来,好在战友及时赶来,帮忙把那敌军解决了,小虎这才逃过一劫。
经过一番苦战,水寨的敌军被打得大败,纷纷投降,朱元璋的军队又取得了一场胜利。
随着不断地征战,陈友谅的余部被一点点地剿灭,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也越发稳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让人欣慰的事儿。比如,一些原本跟着陈友谅的士兵,投降后,朱元璋并没有为难他们,而是把他们编入了自己的军队,让他们继续为平定天下效力,这些士兵们感激不已,都想着要好好报答主公的不杀之恩,作战时格外勇猛。
而且,在攻占的地方,官府开始组织百姓恢复生产,重新开垦荒地,修缮房屋,集市也渐渐热闹起来,百姓们的生活慢慢有了盼头。
终于,经过数月的征战,陈友谅的余部被彻底攻灭,长江一带再无大的威胁,朱元璋的势力更加强大了,离统一天下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我侄子小虎也在这场征战中成长了许多,立了不少战功,他回到家后,我看着他那成熟了许多的模样,心中满是感慨,既为他平安归来感到高兴,又为他经历了这么多的战火洗礼而心疼。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领土纷争以及势力兼并等方面的情况,且与1365年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余部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国内封建领主割据,时常为了争夺土地、人口等资源发生争斗。各个领主都有着自己的城堡和领地,彼此之间战争不断,就如同朱元璋与陈友谅这般势力相互对抗。不过英国的战争规模相对较小,多是局部地区的冲突,而且战争的方式也较为传统,主要依靠骑士的冲锋陷阵。在领主占领了新的土地后,治理方式也比较简单,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征收赋税、管理百姓,缺乏像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余部后那样有系统的治理举措,去恢复地方的生机与稳定,体现出不同国家权力结构与地方治理理念的差异,英国重领主私利主导下的简单治理,大明则重朝廷统筹下的综合治理。
在法国,中世纪晚期的法国,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制度,国王虽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各地的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着很大的权力,同样会因为利益纷争而发生战争。法国的战争往往涉及多个贵族势力的联合与对抗,局势更为复杂。在占领土地后,贵族们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家族的利益,通过分封土地、赐予特权等方式来巩固统治,对于地方的整体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考虑较少,相较于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余部后重视恢复民生、发展经济等多方面的治理,法国的地方治理显得更为短视和局限,体现出不同国家治理理念与地方治理重点的差异,法国重贵族利益主导下的局限治理,大明则重朝廷主导下的全面治理。
在奥斯曼帝国,其疆域辽阔,正处于不断扩张的阶段,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周边地区,与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余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有相似之处。不过奥斯曼帝国在征服新的土地后,采用的是军政合一的治理模式,派遣帕夏等官员去管理地方,这些官员既掌握军事大权,又负责民政事务,同时伊斯兰教在地方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神职人员会协助进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德规范的引导等。而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余部后,侧重于恢复汉族的传统统治模式,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发展农桑工商等,体现出不同民族宗教构成与地方治理方式的差异,奥斯曼重军政宗教结合下的地方治理,大明则重传统儒家理念主导下的地方治理。
在威尼斯共和国,作为商业城邦,其对外扩张主要围绕着海上贸易和商业利益展开,通过建立海外殖民地、控制贸易据点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威尼斯对于新获取的地区,主要是从商业角度去进行管理,制定有利于自身商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