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年 设都察院强化监察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朕坐在这大明的龙椅之上,俯瞰着这万里江山,心中虽有着对天下初定的欣慰,可也满是忧虑啊。这朝堂之上,官员众多,虽说大多都是朕精挑细选出来为朝廷效力的,可人心难测,难保不会有人暗中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或是尸位素餐、懈怠政事。朕深知,若想这大明的吏治清明,江山永固,非得有个强有力的监察机构不可,于是,朕决意设立都察院,以强化对这朝野上下的监察之力。

《明史·职官志二》记载:“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司狱司,司狱六人,从九品。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儹运,印马,屯田等事。”朕每每看着这记载都察院规制与职责的文字,便觉责任重大,这都察院一旦设立,那便是朝廷的一双锐眼,要时刻盯着那些官员的一举一动,关乎着吏治的清正与否,关乎着朝廷的纲纪能否严明,绝容不得半点马虎,而这也为围绕“1382年 设都察院强化监察”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权衡、监督与朝堂百态的历史岁月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且说在这应天府里,有个名叫徐清的年轻书生,自幼便熟读经史,心怀报国之志,一心想着能入朝为官,为这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份力。可他为人刚正不阿,最看不惯的就是那官场中的歪风邪气,听闻朝廷要设立都察院,心中顿时燃起了一股强烈的向往,想着若是能进入都察院任职,那便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揪出那些不法之官,还这官场一片清明。

徐清的父母皆是本分的百姓,靠做些小买卖维持生计。父母听闻他这想法后,心中有些担忧。母亲拉着他的手,眼中含泪说道:“儿啊,那官场复杂得很,你这性子又太直,若真进了那都察院,去监察那些官员,保不准会得罪不少人,万一遭人报复,可如何是好呀。”

徐清却笑着劝慰道:“娘,您莫要担心,孩儿心中自有分寸,这大明的天下,若无人去整治那官场的乱象,百姓何来好日子过呀。孩儿就是想做那拨云见日之人,让这朝堂能清正廉洁,为陛下分忧呐。”

父亲在一旁听了,皱着眉头说道:“你这孩子,就是太执拗了,不过你既然心意已决,那便去试试吧,只是万事要小心谨慎呐。”

徐清点点头,说道:“爹,您放心吧,我定会小心行事的。”

在朝堂之上,朕召集了吏部、刑部等一众大臣,商议这设立都察院之事。

吏部尚书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这都察院的官员选拔,当以品行端正、刚正不阿者为先,毕竟他们肩负着监察之责,若是自身都不正,那如何能去监督他人呀。”

朕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这选拔之人,不仅要有学识,更要有那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气魄,可不能让那些溜须拍马之徒混进都察院呐。”

刑部尚书也上前说道:“陛下,臣以为,都察院的职权需明确且有力,既要能监察百官日常的政务行为,又要能对那违法乱纪之事及时查处,如此方能起到震慑作用呀。”

朕思索片刻,说道:“嗯,刑部说得对,这都察院的职权,就得清清楚楚,让那些官员知道,只要犯了错,便逃不过都察院的眼睛,绝不能让他们心存侥幸。”

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都察院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以防他们懈怠职责;有的说要设立举报机制,让百姓也能参与到对官员的监督中来,朝堂上一时热闹非凡,都在为这设立都察院之事出谋划策。

经过一番商议,都察院的各项事宜便开始筹备起来了。

朝廷贴出了告示,招募有志于监察事业的贤才进入都察院任职。徐清看到告示后,毫不犹豫地就去报了名。

负责招募的官员见他眉清目秀,透着一股正气,便问道:“小伙子,你可知这都察院的职责重大,日后要面对的,可都是些朝中的官员,稍有不慎,便会惹来大麻烦,你为何还想加入呀?”

徐清拱手答道:“大人,学生自幼便痛恨那官场的不正之风,如今朝廷设立都察院,正是给了学生一个机会,能为整治吏治出份力,学生愿以一身正气,去监察那些不法之事,还望大人成全。”

那官员听了,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有你这等志向,倒是个可造之材,那便算你一个了,不过日后可得好好磨砺自己,莫要辜负了朝廷的期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清兴奋地应了下来,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入职。